唐山地震40周年:山西曾派出全国唯一一支地震系统专业支援队

山西制造网    2016-07-28    浏览量:512

黄河新闻网讯(记者侯津刚 通讯员闫远芳、李泽晖)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8秒,河北省唐山市发生7.8级地震,全国多地均有震感。地震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抗震救灾工作,全国各地纷纷开展支援工作。

提到抗震救灾,您可能会想到解放军从废墟中挖人救人,医务人员为伤员提供医疗救助,民政部门发放救灾物资,后方人员捐款捐物等等,这些都是受灾群众可以直接感受到的,然而,有一种支援却是默默工作,鲜为人知……

地震发生后,作为兄弟省的山西省接到命令,由山西省地震局派出20余名业务精湛的技术员前往唐山灾区,开展流动观测、数据分析、宏观考察等支援工作,这是全国范围内派出的唯一一支地震系统专业工作支援队。

“能活着,能工作就行”

时年23岁、参加工作一年多的山西省地震局流动观测队员温春生是这支专业工作支援队中的一员。

回想起1976年7月28日下午到达唐山地震现场的情景,温春生至今仍记忆犹新。满目苍痍,尸横遍地,苍蝇成群,臭味熏天,盘旋的飞机向地面喷洒着药液,以防止瘟疫的发生与蔓延。

温春生工作的地点是唐山市玉田县观测台。任务一分配,他们便搭起帐篷,装好仪器,开始观测与处理数据。在那个物资紧缺、极端艰苦的环境下,加上天气炎热,灾区严重缺水,工作组不少同志出现便秘虚脱等不适情况,情况越来越糟。怎么办?这样下去,自己都要病倒了,还怎么支援灾区工作?恰好温春生参加工作之前在唐山当过兵,他主动联系了原来所在部队的领导反映情况,改善了工作组的伙食,使工作组得以坚持工作,圆满完成了支援任务。

如今40年过去了,温春生便秘的病根始终难以根治,只能自己多对付些。提起当时在灾区的感受,温春生说:“能活着,能工作就行。那个年代的人思想都比较单纯,一心只想着服从命令,完成任务,没有什么其他的想法。”

工作为了什么?

谈及灾民对地震工作者的态度,温春生说他们负责的监测工作主要与仪器打交道,与灾民少有交集。不过,倒是听说有地震局的工作人员在宏观考察时,被倒塌的房子压埋,附近的灾民知道里面压着地震局的人,竟然不愿意援救,认为“地震局没什么作用,地震局的人该死!”可见,灾民对地震工作者的成见还是很深的,防震减灾工作并不为广大群众所理解。

那么,温春生所在的流动观测组到底是干什么的?有什么意义?

他告诉记者,当时余震频发,特别是刚开始一个月,经常发生4——5级的中强余震。有几次,他正在上厕所时突发余震,吓得提着裤子就跑出来了,出来后发现大伙都一个样,不管男的女的,都是提着裤子跑出来的。余震的发展趋势怎么样?震级什么时候能降下来?只有靠数据说话!

流动观测就是为了监测余震的发生发展情况,必须通过长时间连续的观测,才有利于分析研判的准确。经过三个月的连续观测,专家们总体判断不会有大余震发生,这支工作队员才撤离灾区。三个月没有洗澡没有理发的他们终于可以收拾收拾自己了,三个月没有跟家人联系的他们终于可以与家人团聚,给周围人讲述在灾区的所见所闻所感。

“国泰民安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这次援助灾区的经历及在灾区的所见所闻,使温春生感触良多。

看着那么多逝去的生命,年少的他多希望能突破地震预报难关,让人民群众可以提早知道灾难的发生,提早采取预防措施。尽管多年以后,他才明白地震预报仍是世界性难题,但他也曾为地震监测数据的积累、地震预报的探索默默付出过。

看着那么多倒塌的房屋,温春生感慨当时的建筑物抗震设防水平还很低,许多预制板房更是不堪一击,才造成那么多人失去生命。现如今,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不断提高,减隔震技术被大量运用,农居工程、校安工程的实施等等,这一切的变化与发展,让他倍感欣慰!

看到一些投机分子趁火打劫,发国难财,他深感愤恨。采访过程中,他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年轻人一定要爱国,只有国家安定团结,我们才有好日子过,国泰民安就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从唐山回来后,温春生被推荐到大连理工大学工程力学专业学习,后回到单位,在地震工程勘察研究院从事野外作业及分析研究工作。无论学习还是工作,他都一如既往地认真负责,几十年如一日地为防震减灾工作默默奉献着……
 

来源:黄河新闻网

 
在线咨询
服务热线:
0351-3387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