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位产业人士处独家获悉,Momenta 自研的辅助驾驶芯片已于近期成功点亮,并启动上车测试,标志着这家智能驾驶技术公司在软硬件一体化布局上迈出重要一步。
据了解,这款自研芯片在性能上直接对标英伟达 Orin-X 和高通 8650 等主流辅助驾驶芯片,且硬件接口与高通 8650 高度相似。这一设计优势使得芯片无需对 PCB(印制电路板)进行大幅改动,可快速实现量产上车,为商业化落地奠定了高效基础。
回溯 Momenta 的芯片自研之路,始于 2023 年。当时公司吸纳了大批原 OPPO 旗下芯片设计公司哲库的核心团队,其中原哲库 COO 李宗霖担任芯片自研业务负责人,为技术攻坚提供了关键人才支撑。此次芯片 "点亮" 意味着其已通过基础性能测试,若后续测试顺利,将很快进入量产阶段。届时,Momenta 将跻身地平线等具备 "软件 + 硬件" 一体化能力的辅助驾驶供应商行列。
对于自研芯片的战略意义,业内分析认为这是 Momenta 的 "防守型布局"。一方面,基于自身软件技术积累设计芯片,能显著提升芯片使用效率,相比外购芯片拥有更大降本空间。目前英伟达 Orin-X 批量采购成本约 380 美元(折合人民币 2500 元),占整套城区辅助驾驶方案成本的近 30%;而 Momenta 计划通过自研芯片将方案成本压低至 5000 元级别甚至更低。另一方面,软硬件深度融合可避免受制于通用化硬件架构,既能充分发挥软件优势,也能加快方案迭代速度,同时减少对不同车型芯片的适配成本。
不过芯片自研需承受高额资金压力。行业数据显示,头部新势力车企在芯片研发上投入普遍达 3-4 亿美元,且需数百万辆交付规模才能摊平成本。Momenta 当前已实现城市 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累计 30 万台装车量,从首个 10 万台到第三个 10 万台的周期从两年缩短至 3 个多月,规模效应初显。加之近期拿下宝马、奔驰、丰田等头部车企定点,为芯片成本摊薄提供了基础。
在芯片突破的同时,Momenta 正加速资本与海外市场布局。其承接的智己品牌出海项目中,德国市场即将进入量产交付阶段,英国、泰国、澳洲项目也在推进中。L4 级自动驾驶领域,与 Uber 合作的 Robotaxi 测试车已在德国慕尼黑上路,计划明年启动运营;通过领投零一汽车 5 亿美元融资,公司还切入了智能重卡赛道。
随着芯片落地、海外项目推进及业务版图扩张,Momenta 距离登陆公开市场的传闻渐趋清晰。这场软硬件协同的攻坚战,不仅关乎企业自身估值提升,更可能成为重塑辅助驾驶技术市场格局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