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一部暖暖的“贺岁片”好一碗喷香的“山西面”
过年期间,朋友圈里格外热闹。一部由山西本土导演赵艺凡拍摄的微电影《你妈喊你回家过年啦》,掀起了回家过年的乡愁,在大年三十上线当天,就被人民日报客户端转载,上线短短2个小时,播放量高达几十万;还有一首名为《一碗山西面》的歌,唱出了山西面食五千年的悠悠岁月,那喷香的山西面食,勾起了很多人的“馋虫”,也勾起了游子的思乡之情,就像歌词中写的那样,“咥(dié)上一碗山西面,热汗流成串,就算给个神仙,说甚也不干!”从微电影到歌曲,山西人用艺术的方式,彰显了我们厚重的历史和文化,也表达了那份最为浓重的乡愁。
用微电影唤起年的记忆 不管离家多远都要回家过年
腊月廿三小年夜,在阳曲县北岗村内,一位年迈的妇人找到了村广播站,让广播员桂林插播条“广告”,喊她在外打工的儿子回家过年。为了安慰村内的留守老人们,村干部决定,让桂林每天两次在村内喊话:“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过年啦!”“高二小,你家的鸡窝子塌了,过年回来修修……”全村上下,掀起了过年回家的浪潮,而这些声音也通过微信朋友圈,传播到全国各地。这就是微电影《你妈喊你回家过年啦》的主题思想,它传递的是温暖,是亲情,是中国人回家过年的传统习俗。更难得的是,里面所有的演员都是村里真正的农民——一个村子拍给自己的贺岁微电影,并不多见。
正月初四,山西晚报记者联系到了该片导演赵艺凡,聊起了他的创作初衷。“我出生在北岗村,全村人口不多,大多数还都是留守老人和孩子。记得小时候,村里很热闹,尤其是过年,全村老少都放下手里活,收拾家、囤年货、准备美食。可是今年过小年时我回了村里一趟,村里很冷清,大多数是老人们在打扫房子,很少看到年轻人的影子,落寞的样子少了很多年的味道。”从昔日的热闹,到今日的落寞,赵艺凡就蹲在院子里想,“中国人为什么要回家过年?”最后,他想明白了,因为在那个小山村里,自己生在那,长在那,那里有父老乡亲,有挚爱亲朋,这就足够了。于是,在影视圈打拼多年的赵艺凡决定,就以回家过年为主题,拍一部微电影,算是他送给全村老少的新年礼物,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早点回家过年。
腊月廿四,赵艺凡在朋友圈发起众筹,将这部微电影的创意告知朋友,没想到响应者众多。在太原服装城开店的张飞看到这条微信,直接给赵艺凡打电话,“我没啥能赞助的,给村民们赞助点衣服吧,让大家过年都穿上新衣服……”腊月廿六,张飞就满载过年新装赶到了北岗村,趁着他为村民们发放衣服时,赵艺凡告知父老乡亲们要拍这样一部微电影,村民们听说都能过把“演员瘾”欣然同意。
剧中男主角名家桂林,就是那个戴着厚眼镜、说话有点结巴的中年男子,不少观众看到桂林后都会发出会心一笑,可是当桂林用结结巴巴的语气一遍一遍喊着村民们回家过年时,你又会觉得温馨。为何桂林能从全村老少中脱颖而出当上主角?在角色选定背后,还有一则温暖的故事。赵艺凡告诉山西晚报记者,“桂林是我儿时的玩伴,他从小就有视力障碍,家庭又惨遭变故,是被奶奶一手抚养长大的。去年,桂林90多岁的奶奶去世了,他变得无依无靠,生活也很难自理,好几次都想寻短见。村里人知道后就纷纷伸出援手,一到吃饭的时候,邻居们就挨家挨户地叫桂林去吃饭。”小年当天,赵艺凡邀请桂林吃饭,就在饭桌上还有好几户村民给桂林打电话,让他去吃饭呢,那时候赵艺凡明白了,原来温暖就在身边,而在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们,都是懂得默默付出不求回报的人。最后赵艺凡决定,要让桂林当男主角,让他重树生活的信心,让他能拥有一次最特别的体验,算是他送给儿时玩伴的新年问候。
从腊月廿七开拍,到大年三十上线,赵艺凡工作室的小伙伴们一直都在村里忙前忙后,村民们也格外配合,有的在村里挂起红灯笼,有的出力,给赵艺凡打下手,大家都说,“这个年过得格外热闹!”电影最后,桂林的声音通过朋友圈传播到全国各地,而随着那一声声的“你妈喊你回家过年啦”,也在网络上掀起了小小的浪潮,不少省外朋友看到后,都自发地录制了相同的一句话——“你妈喊你回家过年!”这句话,饱含着父母对儿女的惦念,也饱含每位在外漂泊游子对故乡的深情。
据统计,截止到2月10日,这条微电影的阅读量已经超过100万,有上百家全国各地的微信公众号进行了转载和播出。这,是山西人在过年期间,送给全国的温暖。
一曲“山西面”唤起年的味道 这是故乡的味道
山西人爱吃面,这是永恒不变的话题。那碗面,不仅仅吃的是味道,还有浓浓的乡愁。尤其是当你离家在外,更是想吃一碗地道的山西面,才能安抚自己的胃和灵魂。《一碗山西面》的问世,就是山西省社科院文学所副研究员、我省青年作家朱伊文在上海进修时的最深刻感悟,“离开山西,就是想吃一碗面。”
跟朱伊文有同感的人不在少数,当山西艺术职业学院作曲理论教师、作曲家王晖听到《一碗山西面》的歌词时,当即决定,要为这首歌谱曲!王晖告诉山西晚报记者,这首歌曲的问世,代表了山西博大精深的面食文化,在过年期间首发,不仅能让山西人想起家乡味道和年的味道,还能借此机会面向全国,让外地人爱上山西面。
词作者朱伊文说,“提起山西面,谁都说好,但具体好在哪?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和深意?”于是,朱伊文就试着从面食文化着手,既要演绎出这片黄土高原上热腾腾的生活,也想表达出面食与土地的关联。“种子是黑天墨地的一粒,土地是黄土高坡的苍凉,咋就长出了金灿灿的小麦,咋就打出了红彤彤的高粱,咋就变成碗香喷喷的山西面……”这些饱含深情的文字,一气呵成,豪迈质朴,道出了山西人对面食的钟情。
拿到新鲜出炉的歌词后,曲作家王晖非常激动,“要想让这首歌曲得以传唱,乐曲必须朗朗上口,必须要接地气!”王晖和朱伊文陷入第二度的创作中。最后,他们想到运用广场舞的旋律,的士高律动及电子舞曲音色,来突出歌曲的欢快,豪爽奔放的气质,表达对山西博大精深的面食文化的歌颂赞扬,也反映我们火热的生活面貌。“我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让大家容易学会,愿意演唱,甚至可以载歌载舞。”王晖说了,这首歌,充满了山西元素,唢呐旋律由山西戏剧职业学院的唢呐演奏艺术家郭柱吹奏,里面有祁太秧歌音调的韵律,间奏旋律又类似山西民歌风范儿,为此王晖和朱伊文还向山西青年民歌歌唱家、说唱剧《解放》中“姥姥”的饰演者张红丽抛出了橄榄枝,“张红丽的声音粗犷,苍凉,豪迈,更不失民族韵味,非常适合这首歌曲。当初她一听歌曲小样就欣然答应,还愿意免费演唱,我们合作得很愉快。”
假如你听过这首歌曲,肯定会被里面的一小段Rap惊艳到,那是山西曲艺团姚崇善用山西各地方言介绍的山西面食,比如:用大同话说的勾刀面、刀削面;用运城话讲的拨鱼儿、猫耳朵、臊子面等等,使歌词内容涵盖面更广,更丰富,更有趣味,也让听者倍感亲切,那些餐桌上的面食似乎就跃然于脑海中……
随后,《一碗山西面》还将会录制MV,并在各大音乐平台发布,到那时候,山西面会成为宣传山西的“新名片”,而到山西来吃碗面,或许会是很多人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