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经济持续增长新动力——驻晋代表委员建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山西制造网    2016-03-14    浏览量:559

    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全国“两会”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了代表委员热词。驻晋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支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议政府优化发展环境,让市场决定生产要素配置,促进民营经济突破发展,要做实“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工作,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进一步强化创新人才培养等,多措并举打造经济持续增长新动力,实现发展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转变。

让市场决定生产要素配置
    全国人大代表、省工商联主席李武章说,简政放权对破除经济调整、产业转型的障碍有很大作用,矫正以前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有利于企业降低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和企业创造力,进而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我省来说,要通过简政放权、优化环境,更好地促进民营经济突破发展,让民营企业享有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发展环境,提高民营企业发展活力。
    李武章说,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意见》,出台更具含金量的政策,建立政策落实督查机制和第三方评估机制,进一步营造公平竞争、相融共进的发展环境,确保相关政策落实到位,切实发挥政策效应。降低企业税费,有效减轻企业负担,为企业松绑,让企业把更多资源用于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采取有效措施鼓励支持各类科研院所、以及国有企业的研发机构通过项目合作、技术转让、参股的方式,促进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在“三去一降一补”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采取引导、辅导、规范等办法推动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引导民营企业建立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权责明确、运转协调、有效制衡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推动优质资源、生产要素向优势民营企业公平开放,对有市场、有品牌、有技术的优质民营企业,创造条件促其迅速上档次、上规模,培育一批行业领军型企业。

因地施策科学化解过剩产能
    全国政协委员、省地税局副局长李晋峰说,消除过剩产能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任。对山西来说,去除过剩产能任务,主要是化解煤炭、钢铁行业过剩产能。去除煤炭产业过剩产能,要因地施策科学化解。一要考虑不同省份具体情况,合理确定退出产能目标。化解煤炭过剩产能要全国一盘棋,各地要统一行动。同时也要考虑到煤炭产业对各地的重要性,比如山西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长期以来,为全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山西在为全国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自身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日趋严重,虽经十多年的结构调整,一煤独大的格局稍有改观但并未发生根本性变化。多年来,财政收入的40%-50%来自于煤炭,煤炭产业对山西经济发展影响巨大,煤炭去产能对山西来说可谓是伤筋动骨,要考虑山西独特的省情。二是重点在全国范围内加快淘汰30万吨/年以下的煤矿。三是分类实施“减量化生产”,对部分工艺先进、生产效率高、资源利用率高、安全保障能力强、环境保护水平高、单位产品能源消耗低的先进产能,由相关部门共同确定,报国家相关部门备案,公示不核减产能的煤矿名单,其他生产煤矿按每年276个工作日重新确定煤矿生产能力,实现减量化生产。四是允许通过置换核增产能。现代化煤矿是煤炭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化解煤炭过剩产能的有利支撑。应允许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此类煤矿进行产能核定,核增的产能通过产能置换的方式淘汰其他落后产能,既可以有效化解过剩产能,又能够充分发挥先进产能作用,实现煤炭产能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五是尽快将保留下来的煤炭产能的增值税率由17%恢复至13%。六是加大控制进口煤炭的力度。

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全国政协委员、省工商联副主席、南烨集团董事长李建明说,李克强总理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发展理念变革的当下,提倡“工匠精神”正当其时。“工匠精神”是对产品锲而不舍地追求极致,这正是我们和国外高品质产品相比,缺乏的内在品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发展新兴产业、高质量的服务业,扩大高科技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的规模等,这些新兴产业需要“工匠精神”,科技人员心无旁骛地、不断地对工艺设计、材料和生产流程进行完善,技术工人一丝不苟确保质量。但经济落后省市、传统产业比重大的省市,缺乏科技人才、技术工人和管理人才,更缺乏“工匠精神”。培养各种类型优势人才,成本巨大,不是一个企业所能承担的。建议国家加强对落后地区、传统产业比重大的地区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投入,培养一批满足新兴产业需要的各类人才,为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供人才保障。同时,大力宣扬中华民族传统的“师带徒”模式,把优秀技术一代接一代传承下去,打造高品质民族产品。此外,要发挥企业创新的主体作用,给予税收、融资、土地等优惠,推进企业创新。同时,政府应积极搭建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平台,实现科技、人才、设备等资源共享,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日报;记者:赵向南

 

( 责任编辑:刘洋 )
 
在线咨询
服务热线:
0351-3387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