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学生北极新发现 越往北极点冰越薄

山西制造网    2016-09-20    浏览量:699

    9月18日8点多,“山西南极科考第一人”窦银科冒雨走在回实验室的路上,心里盘算着自己徒弟的行程,“快回来了!采集回来的数据现在看来都很稳定,小左这次北极任务完成得不错,还有一个重要发现。”

    他嘴里说的小左叫左广宇,太原理工大学博士生,太原人,窦银科目前的14个“徒弟”之一。7月11日,小左随同中国第七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出发,前往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这已是窦银科的第四个“徒弟”参加极地科考了,从袁凯琪开始,到刘磊、潘曜,再到左广宇,南北极留下了4位山西学子的足迹,而且小左是第二个踏上北极的山西学生。

    12套浮标投放成功

    这次参加北极科考,小左带了12套浮标设备,这些“宝贝”用来采集北极海冰的基本数据。“12套浮标投放到了北极不同地区,这些浮标随着海冰漂流,不间断地记录位置、水温等相关数据,使用寿命能达到8个月以上。”窦银科说,他把这些数据看得比什么都重,他们参加极地科考的科学意义大小,需要通过这些基础数据得出的结论来判断。

    一上午,窦银科都帮着记者联系小左,“他带着一个卫星电话,现在在返回路上信号不稳定,而且没有网络信号。”直到记者发稿时也未能联系上,“他们在北极,每次都需要他打电话才能联系上,而且都是在安装设备的时候遇到问题,花费太贵了,一分钟60元,只能长话短说。”窦银科说。

    令人欣喜的是,这次小左投放浮标传输回实验室的数据很稳定,窦银科团队会把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整理,绘成图像。“通过这几年的努力,咱们山西在极地数据监测技术方面已经在全国排在了前面。”窦银科觉得这是整个山西的骄傲。这也就能解释清楚,近几年的极地科考为何总会有山西人的身影,因为能吃苦、技术过硬。

    这次科考有一个重要发现

    小左这次北极科考有一个重要发现,按道理来说,越往北极点冰应该越厚,可是这次很反常,北极点边缘冰厚,而越往北极点冰越薄。根据窦银科的初步分析,应该是今年北极的异常气候造成的。记者查阅了相关媒体报道也有证实,本次北极科考在北纬75度附近的高纬海域,科考船身四周浮冰仍然又小又薄,有时候还会出现大片开阔的清水区。

    窦银科说,对海冰进行研究可以分析当地气候,对于我国的气候研究也意义深远。北极海冰的消融将为我国气候带来直接影响,有研究结果表明,北极海冰减少与我国冬季降水量增加有直接关联,甚至会为我国带来严寒、冻雨等灾害性天气。小左这次投放的浮标将随海冰一起移动,持续记录海冰移动轨迹、冰面积雪累积融化等过程。“具体还会有什么发现,要等数据。”

    每次极地科考有很多能看见的发现,但还有很多发现隐藏在了数据背后。窦银科团队为我国研究北极海冰快速变化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如果这些数据运用得当,对于今后提高对未来北极气候变化、海冰变化以及海洋环境变化的预测能力,可提供重要支撑。

    用窦银科的话说,基础打得越牢靠,发展将更顺畅,科学研究高度会越高。

    极地考察核心设备自己“造”

    经历多次极地科考,窦银科团队有一个感觉,科考队对于设备要求越来越高。比如浮标设备,窦银科首次到北极时所携带的与这次小左携带的相比,简直就是“鸟枪换炮”,功能不知道强了多少倍。“浮标能大面积投放,收集的数据要准确,而且造价不能太贵……要物美价廉必须亲手做,很多市场上的设备根本适应不了极地严酷的环境。”窦银科和弟子们不仅是科研人员,而且必须是能工巧匠。

    2015年至今,可以说是窦银科团队极地科考设备更新换代的“春天”。最近一次南极科考,他们实现了数据实时传输,以前,各种仪器收集的数据通过电子邮件方式传给我,之后要花很长时间去整理这些数据,最后才能分析数据。现在,极地上安装好一台设备,马上就能把收集的数据传送到实验室电脑上,通过他们自己编制的软件系统分析数据,形成图形。

    为了一条温度链,团队用了半年时间进行研究,市场上能买到的只有3米,最后他们自己做出了10米的温度链,而且在其内部安装了一个小型仪器,让温度链的数据采集更加准确。

    学生参加极地科考携带的核心装备,大多数是窦银科带领学生自己研制的。“每次极地科考也告诉了我们设备更新换代的方向,比如上次南极科考就发现导线太硬、电池保护不够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自己去改进。”窦银科表示,随着我国国力发展,极地科考任务会越来越重,要跟得上形势,设备更新换代的速度必须快,要适应极地科考的要求。

    今后极地科考要实现“山西人团队作业”

    从袁凯琪开始,到刘磊、潘曜,再到左广宇,都是窦银科团队的一员,他们都是山西学子“单枪匹马”地参加极地科考。窦银科已经有打算,争取2018年有两个学生同时能参加极地科考,还想送一个女弟子参加,形成“山西人团队作业”。

    目前来看,窦银科团队最大的优势就是形成了人才梯队,他的学生成为山西人参加极地科考的“储备库”,这与他多年选拔学生的条件有很大关系。他透露,选择弟子进入这个团队,首要标准并不是学习好,而是身体必须好;其次是综合素质,包括气质、形象、学习成绩等。每次选拔学生,窦银科都要单独见面,了解学生心理状态。他说,“今年我带了14个学生,其中9个男生、5个女生。”在他眼里,他们都是“宝贝”,今后山西极地科考发展主要靠他们,这支生力军将把窦银科团队吃苦耐劳、肯干实干、钻研技术的优秀传统一代一代传下去。预计9月26日,中国第七次北极科考队将会顺利回国,窦银科还会亲自去接弟子回家,他们接下来的日日夜夜将会继续努力,把一次又一次极地科考的收获展现给世人,在国家极地科考的丰碑上刻下山西人的名字。

    记者 王冠兴

    ○相关链接

    极地的山西足迹

    2004年,窦银科开启了山西人极地科考的征程,至今已12年,本报记录了窦银科团队的极地科考足迹。

    2015年11月7日

    太原理工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潘曜11月7日出发,12月初到达中山站,12月中旬出发去昆仑站,将随内陆考察队深入离中山站1300公里的南极最高点昆仑站,沿途需经过约40天的雪地车生活,经过了南极内陆——“生命禁区”,约20天的昆仑站考察活动,并安装携带的全部考察仪器。

    2014年7月11日

    太原理工大学电气与动力工程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刘磊,作为第六次北极科考队队员,乘雪龙号科考船出征。窦银科将第二棒交给了刘磊。刘磊成为山西首位参加北极科考的在校学子。

    2013年11月4日

    窦银科学生袁凯琪成为我省首位赴南极科考高校学生。当年12月,本报记者独家对身在南极旅途中的袁凯琪进行了采访。后辈中,第一个接棒的是袁凯琪。

    2012年7月2日

    窦银科随中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出发参加北极科考,9月26日回国。这次回来,他向记者透露,他计划送弟子踏上极地科考之旅,希望有更多山西人参与到极地科考中。

    2011年11月3日

    窦银科再度入选南极科考队,参加第28次科考,赴南极开展中山站、昆仑站和长城站“一船三站”的考察任务。其间,他承担第28次南极科考队卸货任务的“雪鹰”KA32直升机的失事搜救,第一时间找到失事飞机飞行员。

    2004年10月至2006年3月

    窦银科参加我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被誉为“山西南极科考第一人”。
 

来源:山西晚报

 
在线咨询
服务热线:
0351-3387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