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9日下午,临汾市副市长闫建国主持召开重污染天气应对和大气污染防治座谈会,通报有关情况,研究雾霾成因,特别是二氧化硫在部分时段出现严重超标的原因。媒体以及部分临汾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企业代表和市直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自去年11月份以来,临汾市持续出现重雾霾天气。截至目前,临汾市共经历了6次重污染天气过程,历时48天,先后发布重污染天气预警13次。特别是1月4日,临汾市各监测点空气质量指数持续升高,个别点位、个别时段二氧化硫浓度较高。
临汾市环保局负责人在会上介绍:1月4日23时,市区二氧化硫浓度小时均值一度达到1303微克/立方米峰值;1月5日凌晨市区东部和南部部分县(市、区)有小雨,市区微量降雨和微风,至早7时二氧化硫浓度降至337微克/立方米。为了了解二氧化硫个别点位、个别时段突然升高的原因,临汾市环保局在中国环境科学院、省环境监测总站、省环科院等单位专家们的帮助下,组织技术人员以市区155平方公里规划区、市区周边20公里和沿汾河盆地南北170公里、东西10公里三个地理单元,调阅有关资料,进行初步成因分析。
经初步排查,临汾市二氧化硫指数超标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居民燃用散煤,占到了市区燃煤二氧化硫总排量的70%以上;二是工业燃煤排放;三是临汾市处于汾河盆地的平川七县(市、区)占全市总面积的32%,集中了全市70%的煤、焦、铁、电力等重污染工业。因为市区“两川加一河”的地形地貌,在静稳天气等不利气象条件时,污染物不易扩散,提高了市区二氧化硫浓度。对市区二氧化硫浓度峰值出现时间进行分析,大多在每天20时至23时,符合居民燃煤采暖的规律。可见,居民散煤燃烧对二氧化硫的影响较大。
临汾市副市长闫建国表示,对临汾市近期持续重污染天气给广大市民生活带来的影响和不便深表歉意,诚恳接受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关切、批评。目前,临汾市请中国环境科学院的专家团队对临汾市雾霾天气的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雾霾治理的初步意见,相信通过加强环保监管、层层压实责任、全民监督参与,“雾锁平阳”的重污染天气一定能够得到有效治理。这次因为未及时发布二氧化硫超标信息,引起网络媒体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今后,临汾市将及时公布各类信息数据,加大二氧化硫危害和预防的宣传,积极应对,实现全市生态环境质量今年比去年好,一年比一年好。
媒体两问临汾环境污染
产业布局不合理是污染重要原因,如何解决?
临汾市环保局环评科负责人表示,由于产业布局不合理造成的市区大气污染,从环保角度讲,主要采取以下三个方面的措施:
一是从产业准入和产业布局上合理控制污染,要在“一城三区”新建的经济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中,开展规划环评,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的“三线一单”。
二是从污染物排放总量上有效控制污染,要严格控制“一城三区”的“两高一资”和产能严重过剩的高污染项目环保准入。
三是从现有工业污染源大力消减污染物排放,要综合整治现有工业园区,推进园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真正发挥园区的集中处置、资源循环利用等作用。
二氧化硫严重超标,对人体会造成哪些伤害?
临汾市卫计委医疗专家表示,他们从2016年12月20日起,对平川7个县(市、区)人民医院和市直5个医院的门诊人次以及呼吸系统门诊数、心血管系统门诊数进行了统计,同时将几家医院2015年12月每周相关病例就诊人次同2016年12月每周就诊人次进行了对比分析。根据相关数据分析显示:
从呼吸系统门诊数和心血管系统门诊数占门诊量总数的比例进行比较,变化幅度不大,上下幅度不超过10个百分点,人数也没有骤增,变化在正常范围内;从2015年12月每周呼吸道门诊与2016年12月每周呼吸道门诊人数比较,占门诊总量比例变化幅度不大,属正常范围;从2015年12月每周呼吸系统门诊数占总门诊量比较,幅度变化在8个百分点内,属正常范围。(记者 刘江 通讯员柴慧萍)
来源: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