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顶尖化学家、哈佛大学化学系前主任查尔斯・利伯,这位纳米材料领域的泰斗级人物,在经历与中国高校科研合作引发的诉讼风波后,选择从哈佛退休,全职加入清华大学。无独有偶,日本 “世界光催化之父” 藤岛昭,毅然带领团队加入上海理工大学,并带来毕生研究的光催化技术。诺奖得主、蓝光之父中村修二,微纳机器人之父福田敏男等日本科研大佬,也纷纷在中国开启新的研究生涯。
而在众多来华科学家中,离美归国的华裔科学家占比颇高。自 2010 年起,约 2 万名华裔科学家离开美国,其中 67% 选择回到中国,且这一趋势仍在加速。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潘梓正,到数学家林华新、顶级癌症专家孙少聪,再到哈佛八博士集体归国,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对中国科研环境的认可与期待。
曾经,西方尤其是美国,凭借宽容、自由的科研氛围,吸引着全球人才。然而如今,这种优势正逐渐消散。美国无端的指控,让许多科学家的科研生涯遭受重创,如孙少聪被撤销职务,多年心血付诸东流。相比之下,中国为科学家们提供了被尊重的友好环境。在这里,从政府到企业,都对人才求贤若渴。
同时,中国庞大的资金、市场和产业链优势,为科学家实现抱负搭建了广阔舞台。中国科研经费在过去 20 年增长了 17 倍,2024 年达 3.6 万亿元,仅次于美国,能够提供更好的科研条件。中村修二被深圳成熟的产业链吸引,在深圳建立激光照明实验室;藤岛昭团队因上海理工大学的大力支持,摆脱资金困境。对于年轻科学家而言,中国还能提供接触大科学装置平台的机会,这是他们在美国难以企及的。
这些顶尖科学家的到来,为中国科技产业带来了巨大改变。日本尔必达前 CEO 坂本幸雄加入紫光集团后,提升了企业研发实力,助力紫光展示 DDR4 内存,还培养了大批优秀工程师。在中芯国际,荷兰工程师提高了 14 纳米芯片制程的良率;戴维・布拉迪带领团队研发出十亿级像素超级相机技术,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尹志尧创办中微半导体,打破蚀刻机领域的国外垄断。
回顾历史,二战后大量科学家涌入美国,让美国取代欧洲成为全球科学中心。如今,全球科学家再次出现迁徙迹象,中国正凭借自身优势,吸引着顶尖科研人才。在全球科技竞争的关键时刻,这些科学家的汇聚,无疑将推动中国科技迈向新高度,在世界舞台上绽放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