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行业要稳抓机遇再接再厉,加快推进由大到强

山西制造网    2016-06-01    浏览量:752

   国际地位有所提升,差距缩小仍有不足

  自榜单首发以来,机械百强、汽车三十强企业快速成长,无论是规模、效益,还是科技创新、国际竞争力,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与世界同类企业的差距不断缩小,成长性和运营效率都有较好表现。

  机械行业:榜单发布的前几年机械工业还没有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2011年国机集团成为我国机械工业首个入围世界500强的企业,此后连续5年入围并且位次快速提升,2011年列434位,2014年升至最高为278位,不过2015年又退后10位排在第288位。

  汽车行业:2004年上汽集团首次跻身世界500强,位列第461位,成为首个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汽车制造企业。2005年一汽集团成为第二个跨入世界500强的中国车企,排名第448位。此后,伴随着我国汽车行业和企业的快速发展,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车企越来越多,至2014年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车企数量上升到7家,2015年又回落到6家,分别是上汽集团、一汽集团、东风汽车集团、北汽集团、广汽集团和浙江吉利集团。其中,上汽集团继续领跑,第11次进入世界500强榜单排名第60位,比2014年上升25位;而一汽集团、东风汽车集团和广汽集团均攀升4位,分列榜单第107位、第109位和第362位;北汽集团上升最快,其2015年位列榜单第207位,相比2014年跃升了41位;浙江吉利集团排名第477位,比上一年度下降了11位。

表 1  2004-2015年世界500强榜单中中国机械、汽车企业名单及排名情况

  企业名称

2004

排名

2005

排名

2006

排名

2007

排名

2008

排名

2009

排名

2010

排名

2011

排名

2012

排名

2013

排名

2014

排名

2015

排名

  入围企业数量

1

1

2

2

2

3

4

5

6

8

8

7

  上汽集团

461

475

385

373

359

223

151

130

103

85

60

  一汽集团

448

470

402

303

385

258

197

165

141

111

107

  东风汽车集团

182

145

142

146

113

109

  南方工业集团

  (含长安汽车)

428

275

226

238

209

169

  北汽集团

336

248

207

  国机集团

434

367

326

278

288

  广汽集团

483

366

362

  浙江吉利集团

475

477

466

477

  尽管近年来我国机械、汽车大企业不断深入结构调整、努力做大做强并取得一定成果,但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的看到,我国机械、汽车大企业与世界同行中的顶级企业相比,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目前,我国机械行业仍仅有国机集团一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行列,尽管排名总体来看不断提高,但仅处于中游行列。

  汽车行业尽管已有6家企业位列世界500强,但与国外跨国汽车公司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一是规模排名尚处中下游。进入世界500强前50位的外国车企有大众汽车(第8位)、丰田汽车(第9位)、戴姆勒汽车(第17位)、通用汽车(第21位)、福特汽车(第27位)、本田汽车(第44位),而我国6家入围车企没有一家进入前50位;从汽车行业排名看,6家国内车企在全部34家汽车及零部件入围企业中基本处于中下游,前10位车企中仅有上汽处于第10位。二是效益水平偏低。我国入围世界500强的六大车企总利润不及德国大众或日本丰田一家企业;国外汽车公司利润率较高的丰田汽车达到7.98%,大众汽车在5.43%,而国内上榜车企利润率最高的是一汽,只有5.3%。最低的不到1%。三是核心技术存在差距。国外上榜车企如大众、丰田、日产、通用、宝马、奥迪、奔驰,都有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就连韩国现代和起亚也不例外;而国内6家车企畅销的乘用车型绝大多数是合资生产的外国品牌产品。四是还没有配套零部件企业入围。国外上榜车企都有强大的本国零部件企业入围,而年产销连续6年位列世界第一的中国汽车行业,却仍没有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上榜。2015年入围世界500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中,德国有博世、大陆,日本有电装、爱信,美国有江森自控,韩国有现代摩比斯,这些零部件企业为其本国汽车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盾

表 2  2015年世界500强榜单中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企业名单

汽车行

业排名

2015

排名

上届

排名

公司名称

营业收入

(百万美元)

利润

(百万美元)

国家

1

8

8

大众公司

268566.6

14571.9

德国

2

9

9

丰田汽车公司

247702.9

19766.9

日本

3

17

20

戴姆勒股份公司

172279.1

9235.3

德国

4

19

24

EXOR集团

162163.0

428.5

意大利

5

21

21

通用汽车公司

155929.0

3949.0

美国

6

27

26

福特汽车公司

144077.0

3187.0

美国

7

44

45

本田汽车

121221.5

4633.4

日本

8

56

68

宝马集团

106654.3

7691.2

德国

9

59

61

日产汽车

103459.6

4161.7

日本

10

60

85

上汽集团

102248.6

4540.1

中国

11

99

100

现代汽车

84771.7

6977.7

韩国

12

107

111

一汽集团

80194.5

4248.3

中国

13

109

113

东风汽车集团

78978.6

1600.4

中国

14

128

119

标致

71111.3

-936.5

法国

15

150

155

博世公司

64961.5

3196.9

德国

16

191

190

雷诺

54460.7

2507.1

法国

17

207

248

北汽集团

50566.0

819.9

中国

18

233

237

德国大陆集团

45772.8

3150.9

德国

19

242

246

起亚汽车

44730.7

2843.2

韩国

20

245

254

江森自控有限公司

43855.0

1215.0

美国

21

254

287

印度塔塔汽车公司

42975.4

2287.2

印度

22

268

258

沃尔沃集团

41230.1

305.9

瑞典

23

293

269

电装公司

39198.3

2350.0

日本

24

318

337

麦格纳国际

36641.0

1882.0

加拿大

25

340

317

普利司通

34711.5

2840.0

日本

26

347

388

现代摩比斯公司

34366.9

3250.5

韩国

27

362

366

广汽集团

33237.4

284.2

中国

28

429

449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27593.9

1444.4

日本

29

436

414

铃木汽车

27426.2

881.0

日本

30

442

431

爱信精机

26957.8

703.2

日本

31

452

494

富士重工

26175.1

2381.8

日本

32

458

448

米其林公司

25937.6

1367.7

法国

33

477

466

浙江吉利集团

24986.4

275.5

中国

34

488

--

采埃孚

24428.0

859.6

德国

  同时,我国机械、汽车行业企业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发展相对滞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产品缺失,部分高端关键装备、短板设备依然受制于进口,知识产权保护严重不足,自主品牌培育滞后等等,这些都是目前我国机械工业转型升级、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稳抓机遇再接再厉,加快推进由大到强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转型升级、攻坚克难,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年。当前,我国机械工业进入了实现由大到强的关键阶段,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并即将出台机械工业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这为机械工业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作为制造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机械、汽车工业,一定要按照“中国制造2025”强国战略和“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遵循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绿色发展,通过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促融合、强实力,加快推进行业提质增效升级,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实现由大到强。

  作为机械百强、汽车三十强企业,要再接再厉,继续把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主攻方向,将创新驱动作为解决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行业发展面临困境的主要抓手,攻高端、夯基础,促进行业的绿色发展和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强化国际经营能力、提升综合竞争实力,在加快推进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过程中不断取得更多新成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来源:机经网
 
 
在线咨询
服务热线:
0351-3387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