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制造业正在经历的阵痛

山西制造网    2016-10-08    浏览量:620

  这个十一突然发现很多在制造业工厂上班的朋友越来越闲了,有的是因为工厂黄了,有的是说已经开始倒班前后多放假一周,有的干脆是因为失业被裁掉了。还有的虽然在岗,但由于长期没有班可加,收入下降了三分之二,生活已然变得十分拮据。而这种情况在河北、天津等环京经济圈已经大量出现,在广东浙江恐怕也已经不可避免。但情况还不一样,北方是主动的,主要是节能减排限制钢铁,所以在钢铁产业周边的金属、煤炭、化工等企业纷纷倒闭,而南方的关厂行为更加被动。

  就在前几天,大量日本企业撤离的消息充斥各种媒体,日本媒体还标题党说,日资企业甚至要求中方简化撤离手续,后来被人扒出来,不过是闹剧而已,危言耸听了。对于这种事,我一般是不信的,很显然如果什么事一提到集中撤离,一提到有组织的必然走向阴谋论的领域,而日本和中国的经贸关系早已经是分离不开。双方都不可能大规模的经济制约,因为所谓伤敌一千自损可能会超过一千五,所以这种傻事是不会干的。那么真实情况是什么呢?日本的电子制造业工厂确实在搬家,松下、索尼、夏普正在逐渐的将制造业腾挪到东南亚国家去。8月底深圳艾迪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停产,这是一家三星电子的供货商,属于典型的TO B企业,是韩国人自己建的工厂,主要就是在国内生产三星电子所需的LCD(液晶显示屏)、LCM(液晶显示模块)和FPCBSMT,这几年一直吃三星,吃的不亦乐乎。活的挺滋润,但三星已经把工厂逐渐搬到越南去了,这家公司存在的必要也就没有了。所以精明的韩国人,自然也就停工,遣散工人,然后撤资离开。三星和日企基本一个路子,所以这种日韩系的工厂正,在随着他们的制造业产业转移而在中国逐渐关闭。

  另外,苹果也有这个想法,库克不止一次透露过要把苹果的制造工厂也搬到东南亚去,他好像更喜欢印度,毕竟那里是英语国家有更年轻的劳动力,当然价格也更加便宜。要知道苹果18个工厂,14个都在中国,如果分出去几个给印度,也并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随后,我们的台商富士康的郭台铭当然不想失去苹果这块肥肉,毅然决然宣布在印度建百万人的厂,如果这事要成了,估计将有数十万工人被遣散,我曾经去富士康的深圳龙华厂区参观过,那里据说有30几万人,密密麻麻的工人堪比一个小城市。如果富士康走了,带走几个厂区,那么必然引发当地的就业问题。

  除了电子科技制造企业,一些服装制造业早就已经搬家了,耐克阿迪达斯的工厂早就已经搬到了东南亚,而国内的服装企业纷纷倒闭关厂,去年底包括波司登、利郎、百丽、佐丹奴、安踏、九牧王、七匹狼等,纺织服装行业产业链上的1.7亿人将提前回家过年!现在中国制造的跨国公司越来越少,去美国也不容易买到made in China了,连出口的大户玩具行业,都开始成批量的倒闭,可见我们的加工OEM业务逐渐在降低,逐渐被东南亚更年轻更便宜的劳动力市场所蚕食。

  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的,你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肯定会产业升级转型,而不可能一辈子给人家做芭比娃娃,一方面人工成本上升会蚕食掉你的利润,另一方面对环境的污染,也会提高企业成本,所以现在中国确实面临着这样一个大的问题。制造业转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转移之后我们还能干什么,华为、联想们实在是太少了,这些中国的电子科技企业的订单,并不足以弥补外资撤离之后的制造业用工缺口,另外,更残酷的现实是,人口老龄化可能接踵而至,如果不在这个时候过多积累储蓄,未来老龄化到来,问题矛盾将更加突出。

  从宏观上来看,问题似乎也不少,靠投资和住房拉动的GDP过快的提高了制造业的成本,由于成本的过快上涨,又缩短了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时间,让大部分企业主猝不及防。还没来得及准备,就已经发现没有利润了,于是纷纷关闭工厂,投入炒房大军,从而进一步推升房价,推升制造业成本。拉更多的企业主下水。从消费看,工人们在透支了收入的情况下,必然节衣缩食供房子,消费也成为巨大的问题。在这波房地产狂潮之后,必然透支未来几年的消费,消费少了,工业产品库存必然增加,让企业状况更加恶化。再加上人工成本快速上升,进出口承压,未来几年投资、消费、进出口全都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这些都需要用发展去化解,但现在还看不出来房地产之后发展的重心在哪?2025年,中国人就老了,所以留给我们的时间不多了。


来源:网络

 
在线咨询
服务热线:
0351-3387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