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制造要发展 夯实基础不能忘

山西制造网    2016-05-27    浏览量:724

最近智能制造在制造行业提的太多太多,但我们千万不能把“智能制造”当做是制造行业的“万能药膏”,中国的制造行业要飞速发展,走向一个新的阶段,必须把智能、工匠、数字、自动化紧密结合,发挥各自优势,一起作用于制造业,只有将几个项目同时运用,才能更高效的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不仅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中国也逐步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为了夯实智能的发展基础,必须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着手:

  1、将创新落到实处 推动万众创新

  “创新”不能仅仅是一句口号,要想强,要智能,必须做到万众创新,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15%左右,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达40%~50%;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29%,远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水平。智能制造发展的关键,是实现科技成果向产业的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全方位转化。从企业内部看,要改变云计算、物联网和大数据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上的局面,使其覆盖到智能生产的自动化、流程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制造的云端化等方面。从产业整体看,需要真正形成以企业为核心,整合高校、科研院所的力量合力创新的局面。

  2、装备是基础 必须老实做

  虽然装备制造业投资大、回报率低、技术要求高,但其仍是一国的支柱产业。个性化定制、智能化制造、生产性服务与消费性服务等,只有通过工业互联网、物联网与制造业相互配合才能实现。美国能提出工业互联网、德国能提出“工业4.0”,就是因为有通用电气和西门子这些制造业巨擘站台。而中国唯有将“工匠精神”发挥极致,才会有“中国制造”强国时代的到来。

  3、扎扎实实勤补课

  “互联网+工业3.0”是智能制造的雏形,智能制造一定是“互联网+制造”的高级业态。中国制造的智能化路径,要以“互联网+”为抓手,全面加快工业1.0升级、2.0补课、3.0普及、4.0示范,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流程管理的数字化、企业信息的网络化、智能制造的云端化,从而不断注入新动力、开拓新市场。

  4、人员配备是关键

  21世纪什么最贵——人才。企业要想留住人,就必须付出有竞争力的薪酬。有调查显示,2010年中国制造业的劳动报酬只有日本的14.6%、德国的10.5%、韩国的20.4%,2011年制造业工人年平均工资是美国工人的13%。即便是“向底部竞争”的话,绝对成本也拼不赢,比如越南要低15%~30%,印度尼西亚要低40%,孟加拉国仅为中国的1/5。要破除发达国家先进技术“劲敌”和发展中国家低成本竞争“追兵”的双向挤压,中国制造就不能再在薪酬上做文章,否则会在歧途上越走越远。

        
           (信息来源:中国奥盟网)

 
在线咨询
服务热线:
0351-3387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