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总体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山西制造网    2016-11-01    浏览量:1364

一、重点领域及集群

(一)装备制造业

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大机遇,加快实施《中国制造2025》计划,做大做强一批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将我省建设成为国内先进装备制造的重要基地,加快推进“山西制造”向“山西智造”的工业转型升级。

1、产业布局

以晋中地区(太原、晋中)为核心向外辐射,重点发展榆次液压产业集群、榆次纺机产业集群、祁县泵业产业集群,培育清徐机械制造集群、榆次改装车产业集群;以晋北(忻州)、晋东(阳泉)、晋南(临汾、运城)、晋东南(长治、晋城)为支撑,晋东地区重点发展阳泉市矿区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晋北地区重点发展原平市皮带及煤机产业集群,培育原平锅炉产业集群;晋南地区重点发展运城汽车配件产业集群、侯马市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晋东南地区重点发展长治市城南机械工业产业集群,培育长治县电气制造产业集群、高平煤机产业集群。积极支持太原、榆次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2、主要任务

依托各集群中的龙头企业,发展大型整机、成套设备生产,提高行业总体产品结构层次,增加技术含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发展后劲,力争在全国行业总体规模占比达到20%。

提升装备制造技术创新能力。以重点企业、园区、技术、项目为依托,按照对产业带动能力强、影响力大等标准,积极推进重大装备制造项目建设。大力实施信息化科技工程,提高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水平。鼓励企业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领域创新发展,完善装备制造业技术标准体系,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占据行业技术制高点。大力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建立资源共享的服务平台。各地政府和行业组织要积极提供良好的技术服务,建立紧密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共同推进装备制造业研发、检验检测、人才交流等平台的资源共享。优化政策环境,吸引更多资本投入装备制造业,扩大产业集群规模,提高产业集群层次,为推进山西新型工业化进程提供重要支撑。

3、重点产业集群

——运城汽车配件产业集群。以运城开发区和空港开发区为基地,依托骨干企业山西大运汽车有限公司、山西卡乐仕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山西恒誉镁业有限公司、山西同誉有色金属有限公司、山西嘉奇电气设备有限公司、山西鑫钜重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山西炯达材料有限公司等,围绕大运重卡生产配套所涉及的底盘、动力、电气、车身四大系统,引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配套服务能力的企业,选择发展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主导产品。开展集群化招商,吸引更多的汽车及配件企业入园,实现汽车产业链的横向配套和纵向延伸。

 ——长治城南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以淮海集团、长治清华机械厂两大军工企业为发展基础,集合长治市东华机械厂、长治潞安合力机械公司、企业长治市高科产业投资有限公司等配套产品生产加工企业,形成一个装备制造专业化分工和满足多维性需求的产业链结构,实现集中连片区域化发展。

——侯马市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及清洁新能源产业为目标,依托山西汤荣机械铸造、北方风雷、东鑫机械铸造、众合特种钢、威创动力机械等龙头企业,继续扶持山西华强钢铁有限公司、山西建邦集团铸造有限公司、山西韵德康铸造有限公司和山西兴业炉料有限公司等公司的改扩建项目。充分发挥军工企业技术优势,沿着抓龙头、扩规模、系列化、成套化的路径,积极推广精铸、消失模铸造等技术,大力发展精密铸造,形成产业相互关联、资源相互共享、服务相互配套的“高、精、尖”技术产业集群。

——阳泉市矿区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依托山西华鑫电气有限公司、阳泉煤业集团华越机械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重点聚焦煤炭高效开采、煤炭清洁洗选、煤炭高效燃烧发电三个煤炭装备领域,依托系列化、规模化生产,品牌化、市场化营销,推动装备制造业由内向型向外向型转变。主要发展综采“三机一架”、煤机维修、数字矿井重点环节的产品和服务,以及振动筛和重介质旋流器和超临界燃煤机组锅炉、循环流化床锅炉、燃气轮机等装备。

——榆次纺机制造产业集群。以经纬纺机集团为核心,依托格瑞特纺机、沪晋纺机公司、贝斯特机械公司等骨干企业,整合周边纺机企业,构建纺机制造产业集群。围绕纺机主机产品,重点发展具有差别化功能的化纤成套设备,日产200吨以上的涤沦短纤数字化成套设备。强化纺机专件的研发制造水平,推进涵盖铸造、冷作、锻造、机械粗细加工、表面处理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建设完善的纺机产业链,建立区域专业化纺机生产及原材料配送中心,做大纺机配套产业。

——太原、榆次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把新能源汽车作为山西省“十三五”期间重点发展的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使新能源汽车在山西整车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依托已形成生产能力的4家整车生产企业:大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外、山西新能源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山西成功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山西皇城相府宇航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重点打造太原、晋中、晋城电动汽车产业基地,晋中、长治甲醇汽车产业基地,太原、运城、大同燃气汽车产业基地。

(二)铸造业

以国家紧缺的大型和精密铸件为方向,稳定铸件产能规模,提高行业质量,加快产业升级步伐,进一步提高支持全省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的配套能力,推动行业发展模式从“投资驱动型” 向“创新驱动型”转变,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从“高能耗、高污染”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

1、产业布局

立足我省优势资源和发展基础,建设晋中、晋北、晋南、晋东南四大铸造产业发展集聚区。晋中重点发展交城县铸造产业集群、清徐县暖气片产业集群、太谷玛钢产业集群、平遥铸造产业集群;晋北重点发展定襄法兰产业集群;晋南重点发展襄汾县铸造产业集群、翼城县铸造产业集群;晋东南重点发展泽州县铸造产业集群。

2、主要任务

以优势企业为龙头,以工业园区为承载,引导相关企业向园区集聚,提升铸造产业集群层次和水平,改变集群企业“小、低、散、差”的状况。依托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铸造产业按照集群化方式加快发展。以整合铸造资源、加强产品研发、完善服务体系、塑造战略品牌为目标,提升自动化水平和产品档次,实现传统铸造的转型升级。

3、重点产业集群

——定襄法兰产业集群。以法兰锻造工业园区为产业平台,依托管家营法兰公司、天宝公司、众力公司、伟业齿轮公司等龙头企业,发挥管家营法兰公司理化实验室与技术中心、金瑞高压环件公司技术中心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大力开发核电法兰、锚固法兰、大型不锈钢锻件、耐高压锻件、精密环件、重型车轴件、铝合金法兰等新的锻造产品,重点打造规模效应突出、带动性强的整机成套产品,构建技术自主化、设备成套化、自动化、产品国际化、品牌化的新型产业体系,未来将定襄锻造业向装备制造业升级发展。

——泽州南村铸造产业集群。坚持“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链条优势延伸、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思路,依托晋城市金工汽车配件有限公司、清慧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晋城市鸿辉管业有限公司、泽州金秋铸造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打造配套铸件产业集聚区、铸管及管件产业集聚区、煤机装备产业集聚区三大集聚区,发展汽车铸造类配套产品、农机和工程机械铸造类配套产品、城市供水管道及市政公用铸件产品、煤机铸造类配套件及成套产品四大特色产品系列,实现技术工艺水平、专业化发展水平、铸件质量水平、标准化管理水平、资源利用率等五大提升,努力将泽州县打造成全国铸造产业集群化、园区化发展的先行区。

——交城县铸造产业集群。依托交城县兴龙铸造有限公司、交城顺达煤机实业有限公司、交城县正泰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国瑞轨道车辆装备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以市政工程、轨道交通、风电配件、汽车零部件、煤机零配件、工程机械、精密铸件、铝镁合金材料、优质铸造生铁9大产品成套化、集约化、系列化为方向,通过产业联合、整合、重组、淘汰落后等手段,加快推进主导产品由普通铸件向机械加工件、零部件的延伸,销售市场由低端配套向动车、汽车等高端领域延伸。实时掌握最新装备制造市场动态和最前沿铸造技术,建立双边、多边技术协作创新机制,建设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装备制造业配套基地。

——翼城县铸造产业集群。依托山西永益铸管股份有限公司、华尔动力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丰昆铸造股份有限公司、永欣铸造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推动关联产业和要素集聚,积极建设高端锻造、高端特钢、高端铸造三大工业园区,逐步建设以球墨铸管、机械配件为主导的专业化高端铸造生产基地。

——襄汾县铸造产业集群。坚持“大集团带动、大项目引领、大园区承载”发展战略,依托襄汾县山佳阀门制造有限公司、荣世达制造有限公司和恒泰制动器股份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整合全县铸造企业资源,建设大型铸造工业园区,进一步提升铸造业的集聚水平。按照“铁铸双联”、“短流程”等方式,组合链接矿、粉、铁、铸等产业,进一步缩减成本和降低能耗,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三)建材业

立足资源、区位、产业基础优势,以改革开放、体制创新、环境创优为动力,优化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做实产业基地,壮大产业规模,全面提升建材业核心竞争力,推进产业集群向规模化、清洁化、高科技化发展。

1、产业布局

做大做强阳泉耐火材料、朔州固废综合利用产品等建材产业集群;重点培育柳林建材产业集群,最终形成晋北朔州、晋东阳泉、晋西柳林、晋南万荣等建材产业基地。

2、主要任务

加快结构调整与合理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建材业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加强产业集群内部企业和产品整合,提高集中度优化产品结构。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综合竞争能力。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制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提升产品档次。重点发展具有安全、环保、节能、降噪、防渗漏等功能的新型建筑材料及制品,满足绿色建筑发展需要。

3、重点产业集群

——朔州固废综合利用产业集群。依托朔州市固废工业园区,重点扶持朔州润臻新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山西鹏程粉煤灰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加速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提高粉煤灰综合利用水平。围绕粉煤灰新材料“建链”,引进与现有产业链相衔接的项目,对现有产业链条的缺失环节进行“补链”,通过上下配套、协同发展,实现粉煤灰综合利用产业的集聚发展。

——阳泉郊区耐火材料产业集群。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以优质、节能、环保、功能化为发展方向,做大做强硅酸铝质、硅质、碳质、轻质、不定形、功能用特种耐火材料。侧重提高产品质量、品种、档次、附加值,积极发展高效特种耐火材料,鼓励发展高技术复合耐火材料和功能性耐火材料。

——盂县耐火材料产业集群。依托亚洲最大的硅质耐火材料生产企业盂县西小坪耐火材料有限公司等,加强产学研结合攻关,研发引进生产焦炉、高炉、热风炉用长寿节能环保耐火材料生产工艺、精炼钢用低碳无碳耐火材料和高效连铸用功能环保性耐火材料生产工艺。积极采用均化调制、除杂提纯、改型改性等先进技术,利用中低品位铝矾土和尾矿、碎矿石、粉煤灰等,生产高端均质合成耐火原料。

——万荣县建材化工产业集群。依托万荣减水剂产业集群,重点扶持黄腾建材公司、凯迪建材公司、桑穆斯建材公司等龙头企业,整合荣河、光华、县城等地相关企业,进一步提升产品特色和品味,形成资源延伸、配套协作、节约循环的产业格局,打造华北地区节能新型建材基地。

(四)食品制造与加工业

发挥产业集群的辐射带动作用,放大特色食品资源和比较优势,通过进一步优化整合、自主创新、引进技术、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做大做强以知名品牌为支撑的酒、醋、乳三大传统食品产业。

1、造酒业

产业布局:重点发展山西中部汾文白酒产业集群、北部代县黄酒产业集群,形成南白、北黄两大特色产业基地。

主要任务:以联合营销、错位发展为方向,依托汾文白酒产业集群,加快对省内白酒资源整合,集中力量推进杏花村酒业集中发展区建设,确保清香型白酒在国内白酒市场上的品牌地位。扶持具有潜在优势的代县黄酒产业,加强产品结构调整,提升产品知名度,实现集群规模扩大、产业总量增长、组织结构优化、创新能力增强的发展目标。

重点产业集群:

——汾文白酒产业集群。依托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山西中汾酒业投资有限公司、山西新晋商酒庄集团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重点发展中、高档清香型白酒、浓香型白酒和清香型原酒。构建白酒生产、酒业旅游、饲料加工、酒糟开发、基地种植一体化的循环产业园区,努力实现品牌带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多元发展。

——代县黄酒产业集群。以四达、代王两大公司为龙头,整合当地小微型酿酒企业,保护和开发黄酒原料产地,推动黄酒产业集群规模和质量提级上档。发挥老技工、老工人“传、帮、带”能力,打造一批传统酿制技艺的传承人和生产经营的管理者。强化市场营销和文化挖掘,建设黄酒生产工艺展示作坊,提升传统黄酒生产工艺,扩大古艺黄酒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2、食醋产业

产业布局:发挥资源和品牌优势,依托水塔、东湖、紫林、来福等龙头骨干企业,重点建设太原清徐食醋产业集聚区,培育太谷食醋制造产业集群。

主要任务:以工业化、智能化、标准化、现代化为方向,推动山西老陈醋由传统手工酿制技艺向现代新型微生物发酵工程转变,构建陈醋、老陈醋、熏醋、白醋和保健醋多样化的产品体系。加大科研和技术改造力度,在保持山西老陈醋品质风味的基础上,采用高新技术与传统酿造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加快开发新一代保健醋、功能醋、美容醋、美发醋、果醋、醋饮料等附加值高的产品。

重点产业集群:

——清徐县食醋产业集群。依托山西水塔醋业、山西紫林醋业、来福老陈醋等龙头企业,完善以老陈醋、陈醋等传统产品为主体,以风味醋、保健醋、醋饮料等新型食醋产品为补充的产业体系。整合重组周边中小企业,丰富醋产品系列和品种,扩大山西老陈醋的品牌效应,打造全国老陈醋生产基地。

3、乳制品产业

产业布局:发挥我省奶源优势,加快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及以朔州、忻州、大同、太原等市大型奶牛养殖场为支撑的奶源基地建设,集聚壮大晋北乳制品产业集群。

主要任务: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培育一批骨干企业和领军企业,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合理经营规模。引导奶牛养殖、乳制品企业合理布局,完善奶牛养殖园区、收奶站与养殖户生产链条,促进乳制品加工与生鲜乳生产协调发展。开展乳制品关键共性技术研究、集成与示范,提升加工企业质量管理水平和产品竞争力。

重点产业集群:

——朔州市乳品产业集群。以山西古城乳业集团为龙头,依托山西雅士利乳品有限公司、山西康喜奶业有限公司,努力开发具有山西地域特征的枣味奶、核桃奶、麦香奶、荞麦奶等适合不同消费者需要的功能性特色奶产品,积极发展高品质、市场需求量大的脱脂乳粉、乳清粉等高端乳制品,适当发展干酪、奶油等乳制品。注重市场营销,扩大在全国市场的影响力,提高知名度,增加在全国市场的份额。

4、食品加工业

产业布局:通过进一步优化整合,提高产业规模,促进产业聚集,培育壮大以规模化深加工为特征的晋中食品综合加工产业集群、晋东南食品综合加工产业集群、晋西汾阳核桃产业集群。

主要任务:按照精深加工、创新引领、优势突出、食品安全的总体要求,突出“绿色、健康”的理念,积极支持龙头企业制定食品安全行业标准,推进绿色和有机食品产业化。推动食品行业与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与旅游结合形成特色食品文化,与农业耦合形成特色种植,与牧业耦合形成肉制品供应链。传承传统名牌,扩大名牌效应,提高食品工业的竞争力。

重点产业集群:

——屯留农副产品产业集群。以长治市胖妞食品有限公司、长治市金泽生物工程有限公司、长治市亨徳谊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以玉米深加工、小杂粮加工、肉制品加工、饲料加工为发展方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质量管理水平,逐步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食品品牌。

——太谷食品加工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以荣欣堂、鑫炳记、喜蓉食业为主体的太谷饼加工业,以兴谷枣业、晋谷香、开心园为主体的红枣加工业,以健龙食品、肇开果脯厂、鑫炳记为主体的果脯蜜饯加工业,以中储粮加工厂、晋阳、北张面粉厂为主体的粮食加工业,以溢滴香、居来香、华太食品为主体的油料加工业,以小常驴肉、海宏牧业为主体的肉制品加工业,以石羊饲料、利华饲料为主体的饲料加工业,以溢源、新乐尔为主体的饮用纯净水加工业。

——寿阳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以山西晋荞米业有限公司为龙头,依托该企业国际先进的全自动物理冷榨、精炼、灌装生产线,配置精密实验、检测与检验设备,以及标准化原料种植基地,加强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积聚,扩大集群规模,打造特色小杂粮品牌,逐步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汾阳核桃产业集群。利用驰名中外的“汾州核桃”主产区、“中国干果经济林核桃之乡”的资源优势,依托国家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汾州裕源土特产品有限公司的技术和管理,建设核桃种植、加工产业集群。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扩大加工的广度和精深加工程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五)材料加工业

充分利用产业发展的良好基础,着重扶持玻璃、陶瓷等优势行业,培育阳泉石油压裂支撑剂陶粒及化工陶瓷产业集群、新绛金刚石产业集群、稷山县金刚石刀具加工产业集群,着力提高材料加工业在全省经济中的份额。

1、玻璃制品行业

产业布局:发挥山西省日用玻璃产业龙头企业带动和集群发展的整体效应,依托祁县宏艺、大华,晋城九州、东方,闻喜宏业、宏伟等骨干企业,建设形成以祁县为引领,长(治)晋(城)、运城(闻喜)为两翼的中国北方日用玻璃产业生产和出口基地。

主要任务:促进集群内企业联合重组,提高资源配置能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的企业集团。将玻璃器皿企业和文化旅游结合起来,推动工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加快筹建产品设计、技术研发、质量检验、玻璃艺术、产品交易中心,走好品牌提升、高端研发、工贸游一体化的路子。

重点产业集群:

——祁县玻璃器皿产业集群。依托以大华公司、宏艺公司、红海公司为主的玻璃器皿工业发展核心区及商贸旅游区,以晶鹏公司为主的下申玻璃器皿工业发展辐射区和以星火公司、远通公司为主的温曲玻璃器皿工业发展辐射区“三大基地”,逐步形成“一厂一特色、家家有精品”的格局。继续吸引玻璃生产企业进入集群,加强三大基地、各大公司之间的联合与协作,协力打造中国玻璃器皿之都。

——长治玻璃产业集群。在传承传统手工吹制玻璃器皿技艺的基础上,加快引进先进装备和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重点发展彩绘、刻花、堆花、描金等系列玻璃制品,提高玻璃器皿的艺术鉴赏价值和产品附加值。

——晋城玻璃产业集群。以晋城城区九州玻璃制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吸引更多配套企业,加速产业集聚,扩大集群规模。调整产品结构,坚持科技术创新,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闻喜玻璃器皿产业集群。重点扶持宏业公司、英发公司、晋鑫玻璃公司、华森玻璃公司、东丽公司、联盛公司、广东晶皇公司、陕西大荔长航公司义乌(闻喜)玻璃制品批发交易中心等产品加工、交易等项目。

2、陶瓷行业

产业布局:充分发挥朔州市、晋城市独特资源和产业基础,朔州产业集群企业侧重发展日用陶瓷、艺术陶瓷等日用陶瓷,与晋城建筑陶瓷产业集群错位发展。

主要任务:积极发展氮化硅和碳化硅陶瓷材料,日用高半透明度陶瓷和超薄型、大尺寸、艺术化建筑陶瓷材料。加快开发高纯超细陶瓷粉体制备技术及装备,积极推进淘汰高耗能陶瓷窑炉,推广使用节能环保新型窑炉,推进产业升级换代,大幅提高陶瓷产品质量和档次。

重点产业集群:

——朔州陶瓷产业集群。以怀仁云东经济园区、应县北曹山新型工业园区为核心,加快朔州日用陶瓷产业集聚区发展,积极发展艺术陶瓷产业集聚区。依托嘉明、明禾、佳美乐、正东等优势企业,加快规模化、集团化发展步伐,早日建成中国北方最大特色陶瓷产业基地。

——阳城县陶瓷产业集群。依托金玉陶瓷集团、福龙陶瓷公司和星光陶瓷公司等龙头企业,以阳城陶瓷工业园区为核心,加快晋城建筑陶瓷产业集聚区发展。重点发展新型高性能结构陶瓷材料、新型高性能功能陶瓷材料和节能环保用新型陶瓷材料,培育发展太阳能功能陶瓷材料。扩大耐高温、耐磨和高稳定性的新型陶瓷材料、新型泡沫陶瓷和蜂窝陶瓷生产规模。

(六)煤化工产业

利用省内分布广泛的煤炭资源优势,加强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太原理工大学国家煤化工工程实验中心、山西省化工设计院等一大批国内知名的煤化工专业研究机构的合作,提高煤化工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形成传统煤化工为基础、现代煤化工为主导、精细化工与化工新材料为支撑的特色产业格局。

1、产业布局

依托大同市活性炭产业集群、朔州市粉煤灰综合利用产业集群,建设晋北煤化工产业基地;依托介休太谷平遥产业集群,建设晋中碳素产业基地;依托绛县炭黑产业集群,建设晋南煤化工产业基地,形成北、中、南三大煤化工产业集群。

2、主要任务

围绕低质煤高效清洁利用,大力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延伸拓展特色煤化工产业,优化提升传统煤化工产业。推进煤化企业深度联合,建设具有循环经济特色的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区。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高硫高灰劣质煤、焦化副产品资源,走精细化发展路径,提高煤炭资源转化效率和附加价值,推进传统煤化工优化提升和新型煤化工规模发展。

3、重点产业集群

——绛县炭黑产业集群。依托恒大化工、志信化工、远征化工、博强化工、瑞欣化工、恒信化工、华青实业、天宝化工、申王佩格特化工、津昊元化工、诚信化工、德信隆化工、群力橡塑等主导企业,加强产业配套协作,打造完整产业链,将产业集聚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

——大同市活性炭产业集群。作为占全国产能三分之一的国内最大活性炭生产基地,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山西华青活性炭公司和大同市光华活性炭公司,大力发展煤质原煤破碎炭、压块炭、粉炭、脱硫脱硝活性炭等主导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晋中碳素产业集群。依托晋中市三汇碳素有限公司、山西三晋碳素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创新碳素制品有限公司、介休市巨源炭素有限公司、山西省平遥峰岩炭素有限公司,打造晋中介休、太谷、平遥、祁县等平川地区碳素产业集群,加强企业科技协作,建立具有区域特色、高附加值的多元产品体系。

(七)医药及化工业

依托现有产业集群发展基础,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通过市场化的兼并重组整合,吸引嫁接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和配套功能的中小企业,推动集群向新型化、规模化方向发展。

1、产业布局

依托我省生物农药研制的技术优势,充分利用本地药材资源,加大科技攻关力度,大力提升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太原、大同、晋东南三个医药产业集群。

2、主要任务

立足发挥我省医药资源、地缘和产业传统比较优势,加大重组整合步伐,推进医药产业集群集聚发展,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支持骨干企业追踪国际医药技术发展趋势,采用基因工程、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和现代合成技术,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制药手段,开发现代中药新药及天然药物,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中药。

3、重点产业集群

——大同医药产业集群。以国家级产业园大同医药工业园为核心,按照集群化、高端化、生态化、循环式发展模式,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形成产业辐射带动和规模扩张效应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重点发展化学原料药、制剂和促进中药现代化,打造全国最具优势的化学原料药制造基地。

——长治医药产业集群。以长治屯留康庄医药工业园为核心,依托长治市三宝生化药业有限公司、长治市三宝药业化学合成有限公司、山西双鹰动物药业有限公司和山西振东开元制药有限公司,重点发展现代中药、生物医药和化学原料药,形成全省生物医药和创新药物基地。

——太原医药产业集群。以太原制药工业园、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太原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依托,重点发展生物医药、化学原料药及现代医药物流,巩固仿创非专利药、化学原料药和现代医药物流的特色优势地位。

(八)冶金工业

根据我省资源条件、市场区域、环境容量、产业基础和物流配套能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注重优化钢铁产业,配套延伸铝镁产业,促进资源就地转化,实现速度、质量与效益的统一。

1、产业布局

聚焦不锈钢和镁铝产业深加工,围绕继续做大太原不锈钢产业集群、闻喜金属镁产业集群、永济市铝材深加工产业集群,形成山西中、南部三大冶金集聚区的发展格局。

2、主要任务

充分利用冶金工业发展基础,优化产业布局,推进企业联合重组,提升产业集中度,切实增强企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坚持把优化增量发展和调整存量发展相结合,控制生产总量,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产能无序扩张。通过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开发高附加值的新产品,以技术创新占据市场主动。

3、重点产业集群

——永济市铝材深加工产业集群。依托龙头企业山西华圣铝业有限公司的资源优势,以铝深加工园区为载体,发展壮大铝深加工产业,主攻高端型材、汽车零部件和铝板带箔等新型材料,深化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以先进产能置换落后产能,促进产业链条延伸和转型升级。

——太原不锈钢产业集群。依托太钢不锈钢产业园区,加强太钢集团与不锈钢材料生产、研发与深加工全产业链相关企业之间的生产协作,形成科技型产业集群的典型示范。以先进产能置换落后产能,加快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促进生产工艺改造和产业升级。

——闻喜金属镁产业集群。以银光镁合金科技园区为核心,打造阳隅、柏林、礼元、南垣等四大集聚区。依托银光集团建立的全国金属镁行业唯一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开展重大共性技术攻关,强化集群内技术合作应用,切实提升生产工艺水平。以整合优化、发展提升为方向,推进镁合金的延伸加工和工艺配套,完善镁合金产业链。

(九)现代服务业

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突出规划引领,优化空间布局,进一步挖掘潜力、整合资源,大力支持电子信息、现代物流、文化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优势产业集群。

1、电子信息

产业布局:依托太原市高新区、太原市经济开发区,重点扶持高新区软件及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构建立足省会、辐射全省的产业发展格局。

主要任务:发挥太原罗克佳华公司、合创自动化、太原风华信息装备公司、山西科泰微技术公司、中绿环保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引导作用,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和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优势企业。面向煤炭领域、信息化领域、装备制造领域、环保节能领域,在产品研发、市场开拓、服务经济等方面分工合作,推动电子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电子产品等向高端、融合应用方向发展。

重点产业集群:

——太原高新区软件及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以“两化融合”为切入点,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装备产品的融合,提高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依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产品和承接转移的重大产品,推动电子信息产品的智能化、网络化、服务化,形成具有我省产业特色和结构优势的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太原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把电子商务作为未来电子信息业的潜力产业,加大各级政府对电子商务的大力支持和园区的完善配套,通过实施政府助力、优化服务、完善配套等有效措施,使电商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在太原市建立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逐步扩大到省内各地多个产业集群。加大对电子商务的宣传和人员培训,鼓励在太原市设立区域电商总部或创建电商平台。在各种基础体系之上,进一步完善传统企业和电商服务企业对接和服务体系、网货和网商对接和服务体系、全程电商物流服务体系、电商金融服务体系、多渠道销售服务体系、电商人才服务体系等六大功能体系,加强电商培训服务,营造园区共同采购平台,服务升级为2.0版本。针对入驻企业给予不同的优惠政策,从初创到发展壮大各阶段提供全流程、个性化定制等全方位服务。

2、特色文化产业

产业布局:做大做强晋北大同广灵剪纸产业集群、平遥推光漆产业集群,培育晋南绛州文化产业集群、晋西中阳文化产业集群,建设四大文化产业集群。

主要任务:立足山西特色资源和民俗文化,深入挖掘各地文化资源的内涵,探索适合本地特点的文化产业开发模式,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市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加强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培育文化旅游、影视演艺、竞技表演、健康养生等多种业态。

重点产业集群:

——广灵剪纸产业集群。以广灵县剪纸产业文化园为基地,以广灵剪纸文化博物馆为平台,依托广灵剪纸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青红剪纸公司、蕙花艺术发展公司等骨干企业,推广“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将更多的家庭作坊改造提升、整合为文化产业公司,加强剪纸文化挖掘与传承。立足市场需求,在品种、样式、规格、主题上不断推陈出新,形成集产品研发、生产、展销、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文化产业格局。

——平遥推光漆产业集群。以平遥永隆漆艺公司、平遥(唐都)推光漆器公司为龙头企业,整合平遥县县城及周边相关企业与生产和销售主体,推动产业集聚和规模提升。加强宏观管理和行业协作,提升产业集群层次,打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推光漆品牌。

——绛州文化产业集群。以新绛县绛州澄泥砚文化园为核心,依托绛州澄泥砚研制所,发掘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市场价值,做大做强文房四宝、云雕、面塑、仿古工艺等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晋南文化创业产业示范园区。

3、包装印刷

产业布局:重点发展稷山县印刷包装产业集群。

主要任务:巩固“集中制版、分散制箱”的产业模式,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产业创新体系,建设聚集度高、集约度高、科技含量高的包装印刷产业集群。发挥企业集聚和联动效应,引导印刷包装产业向规模化、高档化、精品化方向发展。

重点产业集群:

——稷山县印刷包装产业集群。依托昕光、森淼、晋徽、鹏腾纸业、三木大正五大龙头企业,带动造纸、彩印、纸箱、附件及附属等五大产业同步发展,打造产品开发、技术研发、产品集散、价格发布四大中心,力争把产业园区打造成为中西部地区印刷包装文化产业基地。

二、发展路径和任务

以发挥比较优势和打造专业化优势为方向,突出创新引领,强化联合协作,支持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壮大,促进新生产业集群高点起步,推动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成为适应经济新常态的新的增长点和动力源。

(一)建立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形成机制

充分整合优化现有园区的资源,不断提高投资强度和土地集约程度,强化生产环节上下游的连贯配套,促进企业集聚和产业升级。依托各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各类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以大企业为龙头、中小企业为配套,培育一批配套能力强、聚集效应明显、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以健全完善产业链为主线,放大区位优势,优化政策环境,助推中间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的形成,鼓励引导企业之间建立垂直或水平的技术关联,强化内部专业化分工和协作创新。

(二)强化龙头企业在集群中的辐射作用

坚持大中小并举,内外资齐抓,劳动密集、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相结合,积极引进和培育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集团,增强产业发展带动能力。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加强战略规划和管理创新,发挥龙头骨干企业在产品辐射、技术创新、信息扩散和销售网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持续提升带动集群发展的技术优势和效益优势。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联合、并购和品牌经营、虚拟经营等现代方式,对其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改造,逐步衍生或吸引更多相关企业集聚。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支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具有相关配套条件的企业延伸产业链。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与龙头企业形成专业化分工、配套化生产的格局。

(三)提高链条延伸和协作配套水平

按照“专精特新”的思路,明确产业纵向延伸方向和横向配套重点,发展研发、制造、销售、物流及其他生产性服务业一体化的产业链体系。坚持横向拉宽、纵向加深,按产业链配套凝练项目,增强产业发展协同能力。鼓励龙头企业剥离专业化强的零部件和生产工艺,着力培育一批专业化优势明显、竞争能力强的中小微企业,提高关联企业的专业化协作和配套能力水平。鼓励中小企业积极融入产业链,围绕主导产业和大企业大项目,采取专业分工、服务外包、订单生产等多种方式,与重点骨干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形成规模大、产业链长、科技含量高、区域布局广的发展新格局。

(四)推进创新集群、智慧集群建设

响应工信部实施互联网+产业集群建设行动,积极开展“智慧集群”建设。进一步确立企业研发活动的主体地位,支持有条件、有潜力企业在关键技术、关键工艺上进行技术改造与创新,培植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企业。鼓励集群内企业引进和设立各类研发机构、培训中心、产业化基地等,支持建设中小企业技术中心和行业技术中心,在关键技术、关键工艺上进行技术创新合作。坚持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搭建集群企业间技术转让交易平台,实现技术创新成果在产业集群内的无障碍流动。探索建立以企业出资为主、政府适当扶持、科研机构参与、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一批高水平开放式的公共实验室和区域性、行业性的产业集群创新平台,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富有活力、开放竞争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

(五)提高名企名品的美誉度和影响力

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提升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内企业品牌意识,推动生产要素向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流动。扶持一批经营有特色、产品质量好、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在名牌战略中脱颖而出。积极开展企业形象和品牌标识的策划与宣传活动,促进名牌产品企业开展多层次、全方位联合协作,形成品牌与规模互动、企业品牌和区域品牌互动的态势。以名牌企业、名牌产品为依托,积极培育一批名牌产品、驰名(著名)商标和“名优产品生产基地”,打造一批名品、名企、名镇、名市(县),推广一批具有地理标志的区域品牌,提高产业集群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份额。建立中小企业的品牌培育、工作评价、奖惩激励机制,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和标准、计量、质量等内部管理,强化企业对维护品牌信誉的自我约束。

(六)加快招商引资和市场开拓步伐

建立重点项目信息库、重点客商信息库,加强对集群项目的科学筛选、策划、包装,形成储备一批、洽谈一批、跟踪一批、建设一批的梯次结构和良性发展格局。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有重点地面向经济发达地区、转型创业发展群体开展产业链招商、集群化招商,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引进一批综合效益好、对区域经济带动性强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项目。鼓励支持集群内企业积极参加“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东西合作经济洽谈会”、“APEC中小企业技展会”等国内外各类产品展销会和促销会,为企业寻求合作、交流和招商引资搭建平台。支持企业发展虚拟经营,提高中小企业特别是企业经营者应用电子商务开拓市场的能力和水平。坚持“同等优先”政策,加大政府和企业优先采购本市产品力度。充分发挥专业市场在集群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不断健全完善已有的专业市场,规划建设一批新兴专业化市场,加强与各类专业市场合作组建产业销售联盟、开设产品专卖场所。

六、保障措施

扎实推进工商登记便利化,鼓励、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发展,拓宽投资领域和渠道,加强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发展的政策、政务、法制、市场、舆论等环境,不断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一)加强组织领导

由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指导全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推进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深入贯彻落实国、省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各项政策规定,及时了解和把握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动态,统筹协调产业集群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制定科学完善的产业集群绩效考核指标和统计监测体系。各市(县)要结合本区域经济、产业和中小微企业发展实际,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实施方案。

(二)突出资金扶持

充分发挥现有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的支持引导作用,重点支持产业集群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和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公用基础设施、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建设等。

        (三)强化融资支持

引导山西省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和其他中小企业股权投资基金,扩大产业集群优势企业的支持规模和范围。由各级政府提供风险补偿资金的小微企业融资产品,逐步加大对产业集群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协调和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发展阶段的产业集群,提供量身定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将产业集群中的龙头企业、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等列为信贷支持重点,增加授信额度,简化信贷手续,实行利率优惠。加强产业集群内融资平台建设,建立多元化投资融资服务体系,多渠道筹集资金,增强“造血”功能,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支持产业集群内自主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等相关条件的企业,积极利用股票上市、新三板挂牌等多层次资本市场,用足用好公司债、企业债、私募债等融资工具。

(四)保障用地需求

产业集群内企业用地要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统筹安排年度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用地指标,多渠道保障中小企业产业集群项目用地需求。按照集约、高效的原则开发土地,合理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促进集群内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健康发展。对符合规划要求,发展速度快、投资强度大、产出效益高、集约用地好的重点产业集群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

(五)夯实人才基础

建设人才发展的载体和平台,研究和制定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政策,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人才的专业优势;加强产业集群内科技创新人才、高技能人才培养。加大产业集群内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将其纳入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工程。

(六)提升公共服务

依托龙头企业,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建设产业集群技术研发中心、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公共服务平台,为集群内企业提供研究开发、检验检测、信息咨询等公益性服务。统筹集群基础设施和社会配套服务设施的规划建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鼓励各类中介服务机构进驻产业集群,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技术专利、人才培训、市场营销、融资担保等专业性服务。

 
在线咨询
服务热线:
0351-3387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