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和“中国制造2025”等,工信部于去年年底正式发布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这也成为指导“十三五”时期全国智能制造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销售收入年复合增长率达24.58%。到2016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12500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工业增加值率达到35%;到2021年,产业销售收入超过34300亿元。
智能制造作为中国工业转型升级的方向,蕴藏着巨大的投资机会。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2016-2022年我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销售收入预测(单位:亿元)
1、产业布局
根据中国经济信息社研撰的《2016-2017中国智能制造年度发展报告》指出,我国正在形成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和中西部四大产业集聚区,将进一步提升各地智能制造的发展水平。
其中,珠三角、长三角在推动智能制造方面优势突出,环渤海地区的机器人研发与产业成果显著,带动培育智能制造装备产业加快集聚,中西部地区依托外部科技资源,在机器人领域涌现出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资料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近年来,全国多个地方都在谋划智能制造发展,包括上海、浙江、江苏、天津、安徽、重庆、河南、辽宁、四川、青岛、北京、广东、黑龙江等省市都在摩拳擦掌,或成立机器人、工业4.0 或工业互联网等与智能制造相关的联盟,或出台具体产业规划。
此外,上市公司机器人、博实股份等也与高校、研究院等科研机构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机械科学研究总院联合航天科技、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23家机构联合发起成立“中国智能制造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2. 中国制造业企业生存现状
2013年,德勤研究曾与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共同调研了200家制造企业,并发布了首份中国智造现状及前景报告。时至今日,尚未发现有其他平台公开发表过更为详尽的数据。德勤研究的数据虽然有些时日,但对于我们分析目前中国制造业企业生存现状,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受访制造企业智能设备制造所处阶段
2012年企业智能制造收入占营业收入比例
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的智能制造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仅有16%的企业进入智能制造的应用阶段;从经济效益来看,52%的企业其智能制造收入贡献率低于10%。
受访企业智能化升级主要资金来源
而90%的中小企业智能制造实现程度较低的原因在于,智能化升级成本抑制了企业需求,其中缺乏融资渠道影响最大。德勤的调研显示,年收入小于5亿元人民币的企业中,50%的企业在智能化升级过程中采用自有资金,25%为政府补贴,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融资各占11%。而企业收入规模大于50亿元人民币的企业,其智能化升级资金来源中自有资金占67%,银行贷款占比25%。整体而言,中小微型企业的银行贷款比例低于大中型企业,占企业数量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只能依靠自有资金进行智能化改造。
工信部部长苗圩在2016年两会期间公开的数据表明,智能制造应用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线上比重较大。2016年我国企业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达到61.8%,数字化生产设备联网率达到38.2%,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33.3%。
2017智能制造国际会议中,苗圩指出,中国的智能制造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发布了《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高性能大型金属构件激光增材制造装备、分布式控制系统(DCS)等一些关键技术与装备取得重大进展,探索形成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一批较成熟、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制造新模式,持续深化国家、地方和企业层面的智能制造国际合作。
总体来看,中国大多数企业的生产和管理模式还停留在“工业2.0”和“工业3.0”的状态,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虽然这是基于中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的工业基础不同而造成,却也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
若想突破这一困局,从机器人智能装备开始,是一个重要方向。纵观发达国家的制造升级过程中,都是以机器人为核心的智能装备作为抓手,而我国国家亦有政策提到,将探索设立按市场化方式运作的智能制造发展基金,对于国产化能力不强的机器人行业而言,有望享受到政策扶持。
由此可见,机器人产业,将有可能成为我国从“制造”顺利过渡到“智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纽带。
来源:光电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