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战“疫”打出组合拳 降息、降准可期

山西制造网    2020-03-03    浏览量:516

在做好新冠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如何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牵动各方关注。为切实减轻疫情期间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负担,助力其尽快有序复工复产,一系列驰援资金开始陆续投向市场:1.7万亿元超预期流动性投放、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面对疫情防控,央行从2月3日起政策频出,开启了疫情“应急模式”。在金融战“疫”不断加码的情况下,下一步还会有哪些措施,货币政策仍将承担哪些重责?本期推送将深入解读,敬请关注。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王小霞


 

  全国有着超1800万家中小企业、8300多万户个体工商户,这些群体是我国经济稳增长和稳就业的重要力量。疫情之下,帮助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有序复工复产成为当务之急。为此,一系列驰援资金开始陆续投向市场。数据显示,截至2月26日,银行机构为抗击疫情提供的信贷支持已经超过9535亿元。下一阶段,货币和信贷政策将如何支持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资金力度是否会进一步加大,货币政策的空间还有多大?  
  

疫情下中小企业复产难

 

  

  监测显示,中小企业复工复产率稳步提高,目前已经超过了30%。“银行贷款门槛还是有点高!”有小微企业负责人感叹道。
  
  广州市荣一服装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杜家雄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公司已经复工,但因为目前无订单可做(就算有订单,也没有材料和工厂),所以复工以后主要以内部管理和培训为主。
  
  “因为没有订单,又要照常发工资,资金只能自筹,能支撑多少个月很难说,希望一切尽快好起来。”杜家雄表示,现在是非常时期,能坚持就坚持。
  
  对于银行机构为抗击疫情提供的信贷支持,杜家雄表示暂时还没考虑。“一方面,公司现在本身就有一两笔贷款需要还,另一方面,企业利润低,疫情影响下,可能会出现较长一段时间内订单少、收入少的情况,再贷款的话企业压力就会很大。现在的问题是订单和市场要尽快恢复。”杜家雄说。
  
  浙江一家制造业企业主、湖北一家新材料企业主告诉记者,虽然已经复工,但受原材料及物流的影响,产能不能迅速恢复,销售收入急剧下降,而工资、税费等费用照样支出,银行贷款利息也需要支付,目前资金确实很紧张。
  
  “短期应对资金紧张可能需要银行再贷款,但仍需视情况而定,一方面是怕压力大不敢贷,另一方面已经有贷款的情况下,也不好再贷款。”上述负责人均表示。
  
  记者了解到,除了与疫情防控相关的医药、物资企业,很多小微企业的贷款仍然是难题,很多中小企业尚未恢复到正常的生产节奏,尤其是生产、加工、制造类企业,有些很难通过银行的贷款风险评估。  
  

加大资金供应 银行投放信贷近万亿

 

  

  为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和加大对个体工商户扶持力度,近期,央行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继2月25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多项措施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金融支持后,央行时隔一天落地具体部署措施。2月26日,央行再推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新举措,具体有三方面:在前期已经设立3000亿元疫情防控专项再贷款的基础上,增加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5000亿元;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至2.5%;2020年6月底前,对地方法人银行新发放不高于LPR加50个基点的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允许等额申请再贷款资金。2月27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央行副行长刘国强表示,下一段还要择机定向降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疫情冲击下,企业生产和人员就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而社会生产活动作为一种最基本的社会活动,其关系到人们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问题,一刻也不能停。所以,在疫情防控背景下,需要高度重视企业生产和就业,这是重大且急迫的事情。因此,货币政策当局近期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就显得非常及时且必要,包括放松相关贷款条件、到期贷款允许展期和续贷等。
  
  “在当前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企业和产业运转的资金链都崩得比较紧,潜在风险在不断上升。”张立群表示,在疫情冲击下,当前企业停工停产或半停工停产,现金流受到极大考验,直接还款能力下降,这些风险最终都会集中到中小银行身上,使得中小银行的资金周转面临风险点。“因此,央行采取加大货币投放力度和针对性很强的政策措施,对于稳定债务链条、债务关系,保持整体金融系统的稳定非常重要。”张立群认为。
  
  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经济学家周景彤向本报记者表示,央行一系列措施是特殊时期的特殊安排,对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缓解流动性压力和稳增长都将起到重要作用。由于全球和中国经济本身下行压力较大,加之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尤其是目前疫情在全球的蔓延,未来稳增长、稳就业,保持经济社会大局稳定非常重要。因此,货币政策应当有针对性、前瞻性地作出安排。  
  

政策仍有空间 应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问题

 

  

  随着经济稳增长的压力加大,有观点认为,货币政策会加快降息降准的步伐。
  
  张立群认为,从发展态势来看,后续货币政策持续宽松的预期仍然明确。另外,如果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力度加大,降息、降准也都应在考虑范围之内。
  
  周景彤也表示,尽管通胀水平较高,但这是结构性的和短期性因素引起的,经济下行还是最大挑战,所以降息、降准等政策都是可期的,以保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融资成本稳中有降。
  
  天风证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师孙彬彬表示,预计年内应该至少还有两次降准。降成本也离不开央行引导,未来,包括MLF利率在内的政策利率仍有调降可能。
  
  对此,刘国强也强调,央行将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不变。中国是目前少数几个还保持常态化货币政策的国家,离非常规货币政策还有很大的距离。因此,货币政策空间还比较大,有能力应对各种挑战,也会珍惜并保持当前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
  
  “实际上,在疫情过后,如何推动中国经济保持恢复向上的良好发展态势也成为当前要考虑的重要任务。”张立群表示,近几年,中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经济增速下降,再叠加此次疫情的冲击,经济偏离了合理的增长曲线。因此,如何使经济增长尽快回归到合理增长区间将成为非常重要的任务。
  
  张立群指出,针对这一任务,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的力度必须要显著加大,除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之外,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经济增长要回归合理的增长区间,需要资金供给增长予以支持,以此来扩大内需、提振投资、增加有效需求。
  
  另外,张立群表示,今年很有可能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转折年。2010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降,主要是投资和出口持续下滑,需求不足导致经济持续下降。而今年有可能是由降转升的一年。
  
  未来,宏观政策还要考虑如何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全面复工复产后,企业生产的产品卖给谁将会是大问题。当前,市场出现严重的供大于求以及需求不足的现象,这导致企业面临不小压力:订单不足、开工率不足、资金周转不畅、没有销售回款、工资发不出来、银行贷款还不上等。在这种情况下,要从宏观上着力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拉动需求最重要的措施是要增加投资,而增加投资重点体现在两方面:一个是基础设施,一个是房地产。”张立群说。

 

 

 

图片来源/新华社

 

应对疫情 财政政策应更积极有为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张炜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给宏观经济带来明显影响。从2月份PMI数据来看,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已经超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相关机构与专家建议,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应该让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有为。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继续研究出台阶段性、有针对性的减税降费政策,帮助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
  
  财政部部长刘昆日前撰文指出,减税降费是积极财政政策最重要的体现,财政把更多资源让渡给市场主体,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培育内生动力。支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关键是把更大规模减税降费落实到位,让企业轻装上阵。
  
  疫情暴发以来,积极的财政政策在减轻企业压力、护航复工复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已出台的财税金融支持政策包括税费优惠、采购收储、贷款贴息等方面。例如,阶段性减免企业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单位缴费,以减轻疫情对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影响。鼓励金融机构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和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小微企业提供信用贷款支持,各级政府性融资担保、再担保机构提高业务办理效率,取消反担保要求,降低担保和再担保费率。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等行业企业,亏损结转年限在现行结转5年的基础上,再延长3年。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此前向媒体表示,应对疫情的短期影响,财政政策在保持积极取向不变的同时,要为抗击疫情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在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等方面采取更有力的措施,在稳定社会预期、稳定经济运行方面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财政政策应在公共风险转化为企业成本的情况下,着力为企业减负,分担企业的风险,遏制风险传递和扩散,为稳就业和畅通经济循环注入确定性。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的最新报告认为,非常时期必须以非常之策加以应对。由于财政政策见效快且具有较强的定向调节能力,在应对疫情冲击上应发挥主导作用。很多中小企业和低收入人群本身就不是商业银行的客户,通过货币政策宽松并不能使其直接受益。他们这时缺少的并不是贷款,而是可以维持企业和个人生存的收入。财政政策的效果更好,依靠财政直接补贴、转移支付或退税等措施,能够起到“输血”作用。
  
  报告认为,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空间仍然充足。通过盘活存量财政资金和压缩不必要的财政支出,可以释放大量财政存量资源。考虑其他财政收入来源后,中国财政收支压力并不大。通过优化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财政赤字水平仍有提升空间。可以此次疫情救助中小企业为契机,通过发行特别国债来设立专门支持中小企业的政策性银行,并且将其作为中小企业政策性金融支持体系的核心。这一机构的设立,既可以保障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的各项政策顺利实施,又可以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缓解严重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问题,还可以弥补目前三大政策性银行不能惠及中小企业而商业银行在这方面又积极性不够的问题。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还在一份点评2月份PMI的报告中建议,应对疫情冲击,财政政策应该挑大梁。在继续减税降费的同时,要大力扩大财政支出来提升总需求。可以扩大发行国债,适度提升中央财政赤字率,全年预算赤字可以适当突破3%。全年新增专项债规模可以超过3万亿元,达到3.5万亿元左右,重点是加大对5G等新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等新基建领域的投资。
  
  复旦大学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尧基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财政政策的特点之一是作用更直接,虽然中央和地方财政已推出了一系列救助举措应对疫情冲击,但随着更多困难的逐步显现,企业需要更大力度的救助。他认为,政府部门的救助力度要进一步让企业有可获得感,如企业增值税留抵税额应全额退还,一季度销项税额应减半征收等。他指出,我国城镇就业岗位的80%以上由中小企业提供,而这次疫情受冲击最大的正是中小企业,因此,应通过增发特别国债来筹资成立国家中小企业救助基金,帮助这些企业渡难关,尽量减少其裁员减薪。
  
  王尧基还认为,由于疫情的冲击,春节后首个交易日国内股市出现了罕见的暴跌,后来因货币政策的呵护等因素走出了一波有力的反弹行情,使因疫情受困的广大股民开始感受到“财富效应”。但近日外围股市受疫情冲击连续大跌,又引发了尚处低位的A股市场大跌,这样下去可能触及许多上市公司的股票质押平仓线。他建议,监管层采取降低股票交易印花税等举措,并适当延长交易时间,使股市能尽快回到节后反弹的路径中,以利于增加民众消费及企业直接融资。


 
在线咨询
服务热线:
0351-3387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