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你肯扭头向后看看,你会倒吸一口凉气:中国制造业面临的形势远比我们想象的严峻许多,前有强敌后有追兵。
下面先来看看数据:
2015年中国GDP总值67.67万亿元,GDP增速6.9%,折合为10.42万亿美元(以2015年12月31日人民币兑换美元中间价计算)
2015年美国GDP总量17.87万亿美元,GDP增速2.7%,(根据世界银行统计,2014年美国GDP总量17.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7%)相当于中国的1.7倍。
2015年印度GDP总量2.06万亿美元,GDP增速7.3%,近20年来首次超过几乎其他所有主要国家,包括中国。
再看下其他国家:
2015年日本GDP为4.12万亿美元,GDP同比增长0.4%
2015年德国和英国GDP总量分别为3.92万亿美元、3万亿美元,GDP同比增长1.7%、2.2%。
俄罗斯就比较惨了,2015年GDP总量1.31万亿美元,GDP同比下降3.7%
去年印度总理莫迪宣称他的梦想是让印度成为一个GDP总量达到20万亿美元的经济体。在印度人的心中,中国是个始终绕不开的“心结”。
据印度媒体《经济时报》称,到2023年印度想成为一个GDP总量达到10万亿美元的经济体。换而言之就是印度想在16年后成为今天的中国。
据调查,目前有超过32%的商界领袖认为印度是世界上最具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而中国的得票率仅仅为15%。15年上半年,印度共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约310亿美元,领先于中国的280亿和美国的270亿,为全球第一。
印度莫迪总理上台后提出了十多项改革目标,要将印度建设成为新的“全球制造中心”。立言要把21世纪变成印度的世纪,要把印度变成一个强大国家。2015年在印度的大型投资项目不断增多,印度也因此第一次超过中国,成为全球资本投资的最佳目的地。
人口红利:13亿人口的年龄中位数是27岁,比中国整整年轻10岁,其中将近6千万人年龄介于17-24岁之间,人口红利可带来的潜力巨大---正如十几年前的中国,今纪念,中国人口增速明显放缓,以及人口老龄化,人力成本高,人口优势的渐渐减弱,HM,ZARA,已有70%的产品在东南亚制造,宜家,NiKe也把一部分工厂搬到东南亚,富士康决意在印度开办Iphone工厂,其主要原因就是中国的人力成本上升,中国的制造低成本的优势逐渐失去,印度轻工业制造水平不比中国的差,工资却更低!印度低廉而数量庞大的劳动力就像是十年前的中国。据悉,2005年,中国制造业的劳动力成本是低于印度的,但到2015年,中国制造的人力成本已经是印度的约两倍
沉寂多年的印度互联网投资市场去年捷报频传。2015年总融资超过40亿美元。红杉,经纬,老虎基金等等都在积极攻城拔寨。阿里和软银5亿美金领投印度第二大电商 Snapdeal,蚂蚁金服 6.8 亿美金收购电子钱包和支付平台 Paytm 40%的股份,以及腾讯领投 9000 万美金医疗服务信息平台 Practo 让印度市场见识到了中国资本的格局和手笔。苹果公司现任总裁库克亲自拜访印度,将大手笔布局印度市场。
房地产已经占领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了。2015年中国GDP是67万亿元,其中全国卖地收入是3.4万亿。在房价构成中,地价约占30%,也就是说房地产创造了11.3万亿GDP,再加上中介,装修,家电家具,估计30%的GDP直接由房价而来。另外,3.4万亿的卖地收入,又拉动了铁公鸡,杠杆率至少是3倍,又是15%GDP。一账算下来,房地产投资在GDP的占比超过45%。
另外在来看看我们的强劲的对手:美国正想恢复制造大国的地位
前几天,中国首善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先生,他说的话再次印证了美国制造业回归的决心:“美国现在举国上下在推恢复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它的招商强度比我们中国高。我在美国建俄亥俄的那个工厂,18万平方米,占地面积1000亩土地以上,大概我从犹太人手里买过来,花了1500万美金,再加上我修厂房又花的1000多万美金,整个项目大概投资4000万美金,而美国政府补贴给我超过4000万美金。”
在我们还在神话互联网的时候,美国人已经开始了重新回归制造业。当我们国家的一些部门在大力补贴互联网产业的时候,美国政府补贴的确是制造业!
制造业的回归意味着是什么?意味着渠道为王的时代的终结,内容为王时代的开启。
美国政府决定制造业回归之前曾大力支持华尔街的金融大鳄们,可是一场金融风暴让美国政府意识到,金融是打垮美国的洪水猛兽。之后,硅谷精英的互联网后来居上,但是,金融和互联网相对于制造业它都是手段或者是渠道。当这种互联网的红利逐渐消失的时候,能顶上来挑大梁的也只有制造业。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多个场合高调宣布制造业回归是美国最重要的国家战略。
面对步步紧逼的印度和咄咄逼人的美国
中国制造业可谓是内忧外患
难道真的要拱手让出“世界工厂”的宝座了?
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中国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的优势正在失去,但中国制造业与东南亚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技术优势,中国拥有大批技术精湛的熟练工人,互联网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中国交通物流和网络覆盖面广。
中国物流公司抱怨高速过路费昂贵的同时,他们的印度同行要花上 1/4 的工作时间在邦与邦的边界上排队缴纳过境税。人民币的币值相对稳定的同时,卢比在过去五年已经贬值了超过 30%。
中印差异也体现在实际的产品设计和运营推广上。中国从哈尔滨到海口都用同一种文字;印度则有 20 多种国家认可的官方语言,会英语的人不超过总人口的 10%,The Daily Hunt (印度版的 “今日头条”) 就需要用 12 种语言来满足人们对新闻的需要。
教育体制问题。中国的 9 年义务教育已经相当普及的同时,印度文盲率还高达 25%;政府统计 2015 年只有不到 40% 的适龄少年初中毕业。参加在职培训的只有不到工作人口的 10% (中国是 90%)。
相对于美国,中国仍然占人口优势,以及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
但不能否认的是,中国制造业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转型迫在眉睫!
目前,大多中国制造还停留在低端、薄利的层面,若想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需要国家政府、政策以及很多企业家的共同努力,这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和任务,也是一个势在必行的转型。
中国制造业将何去何从?
未来的企业拼的不是营业额,也不是市值,更不是销售渠道,而是投入研发的成本。对质量和创新的高度追求和对于服务的精细准将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关键之所在。如今中国经济面临的必须转型,经济稍微有所低迷,务必全是坏事。在这个企业需要转型和经济低迷的时期,肯定会诞生一些大英雄。如今看来最典型的一个英雄人物就是华为,我没有说任正非是英雄而说华为是英雄,这其中的意境,大家自己理解。
华为一贯的低调的华为却在最近被翻个底朝天,华为不但超过了不可一世的苹果,还在上个月拿国家最高荣誉:“中国质量奖”
据国家工信部数据,2013年备案的国产手机生产企业超过700个,而如今还在市场销售的品牌却已经不到20个。整个行业遭遇寒冬,就连不可一世的苹果也开始走向衰败,四处告急,而华为还能崛起,把质量当做企业的生命,华为获得此奖,当之无愧!
2015年苹果收入15000亿,投入研发的费用仅有550亿,占比约3.6%!而华为去年收入3950亿,投入研发的费用则高达600亿,占比高达15%,是苹果的近5倍!更加骄傲的是,华为已累计申请了52550件国内专利和30613件外国专利,去年中国申请6200件,境外申请2800件,专利申请总量全球第一。也正是这样,苹果也开始向华为支付专利费用,一年高达数亿美元。
华为是唯一一个没有上市的500强企业,在中国有一个这样的企业就会诞生千千万万个这样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