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发布第七批新职业,其中包括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无人机群飞行规划员等 17 个新职业,以及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睡眠健康管理师等 42 个新工种。这些新职业的出现,不仅清晰折射出产业升级的强劲脉搏,更成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抓手。
新职业与新工种的密集涌现,生动映照出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鲜活图景。从职业结构来看,新职业主要集中在新兴产业、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领域。数字化转型催生了大量技术型新职业,像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测试员、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等,便直观反映了我国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态势 —— 目前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已超 50 万亿元,占 GDP 比重逾 40%,数字技术正不断重塑传统产业格局,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就业机会。同时,消费升级也推动了大批服务型新职业的涌现,当前人们的消费需求正从物质消费向体验消费、从生存需要向发展需要转变,为服务型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市场空间。此外,新职业的出现还顺应了国家长期发展战略需求,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绿色低碳转型、低空经济发展等提供了有力支撑。
工种是职业下的细分岗位,此次新工种数量大幅增加,反映出产业链条和岗位细化程度的提高。可以预见,未来新职业将更多聚集于新兴领域,以更好适应产业升级要求;同时,在原有新职业基础上,还将不断细化、深化,裂变出更多细分新工种,逐步构建起 “主干清晰、枝繁叶茂” 的现代职业生态。而随着新工种的持续裂变与岗位日益细化,市场用工需求将不断放大,为劳动者源源不断创造新的就业空间。
新职业不仅创造了更多就业机会,拓展了就业选择的广度,还为不同兴趣、不同专长的人群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职业选择。部分职业和工种蕴含最前沿的技术手段与商业模式,专业性较强,要求从业者掌握复合型技能。例如,生成式人工智能动画制作员既需熟练运用 AI 技术,又要具备创意思维和文化素养,这种复合要求正推动从业者综合素质不断提升。协同社会多方面力量,充分利用新职业发展契机,必将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有力助力。
发展新职业,建立职业标准体系是基础,完善培训认证机制是牵引。不少新职业目前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只有不断完善职业标准和技能要求,才能提升相关服务质量和消费者信任度;也只有明确职业发展路径和能力框架,才能吸引更多人才加入。当前,一些传统教育培训体系滞后于新职业发展需要,一定程度上导致人才供需错配。因此,应加快构建面向新职业的教育培训体系,鼓励企业、平台、高校等协同发力,加快联合培养新职业人才。
新职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组织形式的创新和相应业态的繁荣。组织形式发展了,新职业技能才有施展之地;业态发展好了,新职业未来的发展通路才会更加清晰。比如,跨境电商运营管理师需要依托成熟的跨境电商平台和服务体系,睡眠健康管理师则需要与健康管理机构、医疗机构形成良性合作关系。为此,应鼓励和支持与新职业相关的平台企业、专业服务机构、行业协会等组织形式发展壮大。政府也应在政策准入、资质认定、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持,为新业态发展营造宽松环境,同时推动传统行业与新职业融合发展,通过产业链延伸和价值链重构,为新职业创造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职业是产业变革和产业创新的产物,而产业转型升级也离不开高质量人力资源的推动与支撑。应打通产业发展前瞻、职业技能供给、评价标准建设、就业服务与创业扶持之间的协作链条,形成 “产教评就创” 一体化发展方案,释放更大就业与创新红利。此外,还需加大新职业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推动劳动者就业观念转变,让更多人认识到新职业的价值和前景。
新职业的勃兴是一场关于技术、产业与人关系的深刻变革。它不仅是就业市场的新生力量,更是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探路石。唯有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新职业,以完善的制度护航其发展,以协同的力量激发其活力,才能让新职业真正成为支撑高质量充分就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