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生涯中,辞职无可厚非,良禽择木而栖,人各有志,有不同的职业选择和爱好,当属每个人权利和需求的正常范畴。但与深思熟虑的辞职不同,“闪辞”强调的是一个“闪”字,也就是说走就走,一般指入职没多久,甚至连试用期都没满的辞职,多用来形容应届毕业生“只签约不就业”或是“刚上岗即离职”。
像亦宁一年四次辞职,称得上是“闪辞”族一枚。据《就业蓝皮书:201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有38%的2015届大学毕业生,在工作半年内离职。虽然凡事不可一概而论,但换位思考:若“闪辞”人对用人单位谈不上贡献可言,怎么好衡量自身的受益和发展呢?
研究显示,准职场人“闪辞”排在前三位的原因是:“薪资福利偏低”、“个人发展空间不够”和“想改变职业和行业”。亦宁的情况,显然不在此列。其流露出来的更多是:对单位氛围的无法认同;环境与自我期待有落差;不看好个人的发展前景;不喜欢自己从事的工作;无法适应职场人际关系等等。一句话:过强的个性和任性使然,亦宁不想为一份不满意的工作勉强自己。
但是,多次闪辞后,内心委屈的亦宁又开始焦虑紧张。她“毅然决然”辞去她口中不受尊重、令人压抑窒息,甚至是浪费生命的工作后,无助迷茫;她对自己的评价是特立独行,不在乎别人说什么,可面对同事的冷落“心情大受影响”;她一边说“我是新人,多做点没什么”,一边抱怨整天纠缠在细枝末节、毫无进展的工作中,受不了无休止的加班;她认为新人也有尊严要受到尊重,却直接将女主管的奶茶扔进垃圾桶转身走人,并立即递交辞职报告,以示其对她责备的抗议。父母数落亦宁眼高手低,对工作没有正确的态度。如果亦宁作以上反观,会发现,所谓不开心大概是“闪辞”后的说辞或由头,自己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吧。
据媒体调查,“新生代”的高离职一族中,90后是“闪辞”的主力军,他们不愿意拧巴做事,更注重自我感受,看重环境和尊严感。“太有个性”、“不将就”、“高薪酬拼不过我喜欢”、“我能得到什么”等等,成为90后就业的关键词。大部分90后是独生子女,自幼独享全家人“恩宠”,习惯了被安排好生活的方方面面,自我意识、个性意识都比较强。踏入社会后,生长环境陌生了、变异了,原本在家庭、大学里的那种优越感没有了,承受能力差,就会产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困扰,困惑和迷茫成了心理上的重压。
另外,很多90后“闪辞”,还因为有引以为傲的大把青春,可张爱玲不是有句名言吗:你年轻么,不要紧,过两年就老了。青春转瞬即逝,职场修行,岂能尽如人意,“不要用尽青春换工作”,总想寻找“更好”而错失了当下的体悟。遵循内心的感受固然重要,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成长的过程,更应该是沉淀的过程,是学习适者生存的过程。修习乐观包容的心态,试着把不如意作为如唐僧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体验,把职场上的阻碍、困难作为人生的历练,职场之路才能越走越开阔。而且,很少有人刚入职就游刃有余,年轻人自带青春叛逆和选择冲动,被贴上“心高气傲”、“眼高手低”、“心浮气躁”的标签不稀奇,但就像煲汤靠的是时间和炙热的熬煮一样,品得出职场甘苦,才会从懵懂走向成熟。最后,奉劝亦宁:未来始于足下,频繁“闪辞”多不利于个人的职业发展,谨慎为之,珍惜眼前路。
来源:齐鲁晚报